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全国人口已超过6亿,而且每年还要净增近千万。 马寅初亲

地球仪暗战 2025-09-22 04:45:45

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全国人口已超过6亿,而且每年还要净增近千万。 马寅初亲自下乡,眼见农家屋里挤满孩子,父母累死累活,依旧吃不饱穿不暖,教育是奢侈品,生病更是难有医治,他心里很清楚,如果人口不收紧,一切发展都会被拖慢。 1957年,他写成《新人口论》,第一次公开提出人口不能只看“多”,而要看资源和经济能撑到什么程度。 他的办法不靠一刀切,而是靠宣传、教育,让晚婚晚育成为常态,但当时全国上下都在喊“人多力量大”,他的观点显得孤零零,甚至被当作“唱反调”。 不久,反右运动席卷,全国气氛陡然紧张,《新人口论》很快被扣上“资产阶级人口论”的帽子,马寅初被批斗、卸下校长职务,还被剥夺代表资格。 从此他淡出学术圈,回到家中过着清冷的日子,人口问题的讨论,也随之沉寂了近二十年。 时间来到70年代末,社会压力忽然像一股洪水涌上来,全国人口逼近十亿,城市里三代人挤在一套屋子里,走廊成了公共厨房;农村青壮年多得种不完地,却没地方去谋生。 学校教室挤得转不开身,看病要排半天,粮食、就业、住房,都卡在瓶颈上,问题积到这个地步,才让人重新想起早年被否掉的意见。 于是1979年,国家决定在全国推行计划生育,成立专门的机构,把“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写进宣传栏,也把节育措施推广到每个角落。 这跟马寅初二十多年前的想法几乎一模一样,只不过这一次,它被当作解题的钥匙。 政策铺开后,人口增速慢了下来,80年代初,中国经济跑进了加速道,“人口红利”的好处也开始显现。 舆论环境宽松了,人们重新提到马寅初,才发现他当年的“杞人忧天”,原来是先见之明。 晚年的他虽没能回讲坛,但也算迎来平反。1982年他去世时,许多人心中带着惋惜,他是为后代操了不该他这个年纪操的心。 可人口问题从不一次解决就万事大吉,90年代以后,计划生育留下的副作用开始冒头。 老龄化越来越快,独生子女一人要同时照顾父母和祖辈,“四二一”家庭结构让年轻人压力山大。 到2016年,国家不得不急转弯,先放开二孩,又鼓励三孩,从限制变成了催生。 回顾这几十年,中国在人口政策上就像钟摆,一会儿倾向“人多力量大”,一会儿又极力压缩生育,到如今,又因为生得少而反向鼓励。 但不管是多还是少,真正的考量都应该是合适,能让人口规模与国家发展能力匹配,才不会陷进一个极端后再大幅回摆。 马寅初虽未能改变50年代的舆论,却用一场提前二十年的提醒,把后来者逼到了不得不采纳的境地。 今天我们谈生育率,仍绕不开他提出的问题,人口增长与资源分配该怎么平衡? 因为人口数字背后,装着的是生活空间、教育机会、医疗床位,这些都跟每一个家庭息息相关。 所以这场“人口大考”并不会有终点,旧挑战解决了,新矛盾又会冒出来。 唯一能学到的,就是别让它再一次摆到极端的一端,才发现回头的代价太高。 【信息来源:人民网-马寅初力主计划生育遭批评 周恩来为之打抱不平】

0 阅读:33

猜你喜欢

地球仪暗战

地球仪暗战

用地图解析大国角力,谁在改写世界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