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正元说:雄而不霸的结果,注定在国际上是不会有真正朋友的。因为不霸者没人怕,没人怕,那事情就多了…… 所谓“雄”,就是有实力,有底气,不怕亮出自己的实力,不怕别人知道你手里的牌有多重。这种实力可以是经济,也可以是军力、科技或者国际影响力。 所谓“不霸”,指的是不滥用实力,不随意欺压别人,不搞侵略和霸权,而是合理维护自己的利益。 问题就在这里,如果你有实力,却一直低调,不敢亮底线,不敢在关键时刻捍卫自己的利益,那么外界看到的就只有你强大的一面,没有威慑力,没人怕你。没人怕你,麻烦自然就来了。 看看历史就明白了。清朝那会儿,中国其实不算弱,经济体量在世界上排前列,人口众多,疆域辽阔,论“雄”的底子是有的。可朝廷总抱着“天朝上国”的架子,一边觉得自己啥都有不用跟外人打交道,一边又在真遇到事儿时缩手缩脚。 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舰队都打到家门口了,清政府还在纠结该不该跟“蛮夷”真刀真枪干,结果被人家几艘铁甲舰就敲开了国门。签了《南京条约》割了香港,赔了银子,本以为能换来安稳,没想到这一下就像给饿狼递了块肉,列强一看这大帝国原来这么好欺负,纷纷跑来抢好处。 法国跟着英国打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沙俄趁火打劫,一纸条约就划走东北上百万平方公里土地;连刚崛起的日本都敢发动甲午战争,把北洋水师打垮,抢走台湾。 为啥?就是因为清政府有实力却没骨气,每次都想着息事宁人,结果越怕事越有事,最后把国家折腾得千疮百孔。 反观新中国刚成立那会儿,国力远不如现在,百废待兴,可在“雄”和“亮剑”这事儿上却一点不含糊。 抗美援朝战争,面对的是武装到牙齿的美国军队和所谓的“联合国军”,人家有飞机大炮,我们很多士兵连过冬的棉衣都凑不齐。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毅然出兵朝鲜,硬是把美军从鸭绿江边打回了三八线。这场仗打得有多难不用多说,但打完之后,国际社会再看中国的眼神都变了。 之前那些觉得中国好欺负的国家突然发现,这个新成立的国家虽然讲究和平共处,不搞霸权,但谁要是敢把战火烧到家门口,人家真敢跟你拼命。从那以后,西方国家再想对中国动歪心思,就得先掂量掂量后果,这就是亮出底线的效果。 再看看国际上的例子,俄罗斯这国家,经济实力不算顶尖,但谁都不敢轻易招惹。就说克里米亚那事儿,西方不承认公投结果,又是制裁又是施压,可俄罗斯该干啥还干啥,明确告诉全世界这地方的利益不能碰。虽然国际上骂声不少,但真敢跟俄罗斯直接叫板的没几个。 为啥?因为俄罗斯历来敢亮肌肉,谁要是越界,它真敢出手反击。这种威慑力让很多国家即便不满,也得在行动上有所顾忌,反而减少了不必要的麻烦。 国际社会说到底没那么多温情脉脉的道理可讲,国家之间的信任很多时候得靠实力威慑来打底。你有实力却总藏着掖着,别人就会觉得你没脾气,今天试探一下你的底线,明天就敢得寸进尺。 就像清朝那样,明明有大国的架子,却没大国的骨气,结果被列强轮番欺负。而那些既要有实力,又敢于在关键时刻捍卫自己利益的国家,反而能赢得真正的尊重。不是说要像霸权国家那样到处惹事,而是当自己的核心利益被触碰时,得让对方知道你有能力反击,有决心不让步。 所以说,“雄而不霸”本身没错,但得搞清楚,“不霸”不代表不设防、不反抗。真正的智慧是既有实力做后盾,又有勇气亮底线,让别人知道你的好商量,但别得寸进尺。 这样才能少点麻烦,赢得真正的尊重,而不是因为怕事躲事,最后被麻烦找上门来。国际社会的朋友,从来都不是靠妥协换来的,而是靠实力平等对话,靠威慑避免冲突,这样才能在复杂的世界里站稳脚跟。
对越自卫反击战,对越南的打击有多大,为何几十年都难以翻身?据说撤的时候专门炸建筑
【7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