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已经全面军事化,超过300万青少年参加数百小时巡逻,进行全俄罗斯军事爱国大比武!普京为首的执政集团,思路非常清醒。 从去年开始,俄罗斯的中小学课程有了大调整。原来的 “生命安全课” 改成了 “安全和保卫祖国基础”,光听名字就知道重点在哪了。 这门课从 8 年级到 11 年级每周都要上,内容可不只是教孩子过马路看红绿灯,还加了不少军事相关的东西。 比如八年级学生要学榴弹发射器和突击步枪的基本原理,九年级要练穿戴防弹衣和战术演习,到了高中还要学怎么布置作战阵地,甚至无人机操作也成了必修内容。 这些内容听起来挺硬核,但学校里是把它当基础知识来教的,就像我们学物理化学一样,是课程的一部分。 有人说这是 “全面军事化”,其实不太准确。俄罗斯的少年军校从苏联时期就有了,现在全国有 16 所,专门招收 13 到 16 岁的孩子。 这些学校里的学生穿军装、住宿舍,每天按军队规矩生活,既要学文化课,也要练射击、越野这些军事技能。 但这只是少数孩子的选择,不是所有学校都这样。普通中小学的国防课每周也就一小时,更多是让孩子了解基本的国防知识,知道怎么保护自己和国家,不是真要把孩子都练成士兵。 这些教育变化不是凭空来的。苏联解体后那几年,俄罗斯的军事教育出过不少问题。军校里的学生不爱惜军装,毕业后大多不愿去部队,甚至有人刚入伍就想退役。 这种情况让军队很头疼,也让国家意识到,光教技术不行,还得培养孩子对军队的感情和对国家的责任感。 现在让参加过特别军事行动的老兵去学校讲课,就是想让孩子们从真实经历中理解军人的付出,这种亲身讲述比课本更有感染力。 年轻人的反应挺积极的。莫斯科有个医生的儿子才 15 岁,这两年总参加给前线募捐的活动,还说以后要当军医,专门治疗受伤的战士。像这样的孩子不少,他们不是被逼着做这些事,更多是受社会氛围的影响。 学校里的军事比武也是一样,孩子们自愿参加,比的是射击精度、急救速度这些技能,更像是一种课外竞赛,既能锻炼能力,也能培养团队精神。 有人担心孩子学这些会不会太早,其实俄罗斯有自己的考虑。现在的战争形式跟以前不一样了,无人机、信息战这些新东西越来越重要。学校里教的无人机操作、信息安全知识,都是为了让孩子跟上时代变化。 而且这些教育不是为了马上打仗,而是为了让年轻人了解国防的重要性。就像我们小时候学爱国课文一样,他们通过这些课程知道国家的安全需要每个人守护。 普京政府这么做,也是看到了现实需求。这几年俄罗斯面临的外部环境不轻松,北约东扩、俄乌冲突这些事让国家安全成了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国防教育很自然。 政府还把传统价值观、地方历史这些内容融入课程,就是想让孩子们更认同自己的国家和文化。这种做法在很多国家都有,美国的童子军也搞军事训练,韩国学生也要学国防知识,只是每个国家的侧重点不同。 这些政策背后有个更长远的考虑,就是保证军队有足够的人才。俄罗斯现在征兵,一年只要服役 12 个月,时间不算长。 通过学校里的国防教育,让年轻人提前了解军队生活,掌握一些基本技能,以后入伍就能更快适应。 这比临时抱佛脚强多了,也能让军队吸引到真正愿意服役的年轻人,解决以前军校毕业生留不住的问题。 社会上对这些变化大多是支持的。普京的支持率一直保持在 80% 左右,说明多数人认同政府的做法。家长们也愿意让孩子学这些,觉得能锻炼意志、培养责任感。 那些少年军校的学生,冬天用冷水洗脸,平时搞武装越野,这些严格的训练确实能让孩子更坚强。现在很多家长觉得,让孩子了解国防、学会保护自己,比只读书更重要。 当然,这些教育措施也不是没有争议,但总体来看,确实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去年有调查说,五分之三的俄罗斯人相信国家会越来越好,这在以前很少见。 年轻人通过国防课程和军事活动,对国家的未来更有信心了。他们不再觉得国家安全是遥远的事,而是跟自己息息相关,这种意识的变化可能比学会用枪更重要。 说到底,俄罗斯这些教育上的调整,是在特殊环境下做出的选择。它不是要把国家变成军营,而是想让年轻一代更有责任感、更了解国防。 从苏联时期的少年军校到现在的国防必修课,这种对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的重视一直没变,只是根据时代需要做了调整。 在现在的国际形势下,这样的做法让俄罗斯人觉得更安心,也让国家在面对挑战时更有底气。 孩子们在这些课程和活动中学到的不只是军事技能,更是对国家的感情和责任,这可能就是普京政府最想达到的效果。
俄罗斯对外情报局退役上校安德烈·别兹鲁科夫称:“如果我们现在不清算乌克兰,未
【15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