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大好消息!9月18日,一个让中国科研界振奋的消息传来:国家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

经略简料 2025-09-24 10:43:24

特大好消息!9月18日,一个让中国科研界振奋的消息传来:国家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正式宣布,成功研制出全球首例以氢负离子为基础的原型电池。 我们对电池的想象力,似乎总被锂离子给框住了。能量密度、安全问题、还有那些越来越金贵的矿产资源,都像是悬在头顶的天花板,碰得到,却总也捅不破。 但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有一种储能界的“圣杯”,它能量爆棚,潜力巨大,却又脾气火爆到全球科学家都拿它没辙? 这个“圣杯”,就是氢负离子(H⁻)。它是宇宙中最小、电子密度最高的离子,天生就是个完美的能量信使。 可问题也出在这,它太活泼了,活泼到几乎无法被稳定地驾驭。几十年来,它就像一个科学传说,只存在于理论之中。 然而就在9月18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宣布,他们做到了。历经近七年的埋头苦干,一支从2018年便开始攻关的团队,成功研制出全球首个氢负离子原型电池。 这事儿不小,连日本媒体都报道说,中国在新能源赛道上又一次跑在了前面。这背后,是中国科学家用一种全新的思维,驯服了这头能量猛兽。 一直以来,全世界都卡在同一个死胡同里。氢负离子电池的难题,根本不是找不到一种完美的材料,而是缺少一个能驾驭它“魔鬼”天性的理论体系。 日本和欧洲的顶尖实验室都曾尝试过,但无一例外,都被材料问题挡住了去路。 这个小小的离子,既是天使也是魔鬼。它的高活性是储能的巨大优势,但也让它极易和杂质“勾搭”,根本没法好好地在电池里跑起来。 传统的材料要么导电性太差,要么化学性质不稳定,就像给F1赛车修了一条乡间土路,根本跑不起来。 大连化物所的团队厉害在哪?他们跳出了“找材料”的思维定势。2023年,他们别出心裁地提出一项颠覆性新策略——“晶格畸变抑制电子电导”,此策略独辟蹊径,有望为相关领域带来全新变革。 说白了,就是不再被动地去适应氢负离子的坏脾气,而是主动为它改造出一条专属的“高速公路”。 通过特殊方法重塑材料的内部结构,他们成功地给氢负离子开了绿灯,让它畅行无阻;同时又给多余的、会捣乱的电子设置了路障,把它们牢牢锁住。 这个理论创新,才是把氢负离子电池从科学家的书架上,真正搬进现实实验室的那把钥匙。 当然,再好的理论也得有物质载体。这把“钥匙”对应的“锁芯”,就是团队精心设计的一种“核壳”结构新材料。它就像一个微观世界的精巧建筑,内核是三氢化铈,外面再包上一层薄薄的氢化钡“外壳”。 这个设计绝非偶然。内核负责打基础,而那层氢化钡外壳才是真正的点睛之笔。 它能在室温下就为氢负离子的快速穿梭提供稳定通道,同时又像个忠诚的守卫,把那些乱窜的电子挡在门外,确保能量传输纯粹又高效。 更关键的是,从设计理念到关键材料的制备,全都是我们自主研发,核心技术已经申请了多项专利。 这意味着,未来这条技术路线不会像锂、钴资源那样,被别人轻易“卡脖子”,战略意义不言而喻。 那么,这个原型电池到底有多猛?数据是问题的有力佐证。它首次放电容量极为可观,高达984毫安时/克,这一数值近乎顶级锂电池的三倍有余,足以凸显其优势。 历经20次循环后,容量仍维持在402毫安时/克,展现出相当卓越的稳定性,表现颇为稳健,彰显了其在相关应用中的可靠性能。 为佐证此非徒具纸面的数据,研究团队搭建了叠层电池。 经不懈努力,这电池成功点亮了一颗1.9伏的黄色LED灯,以实际成效展现了研究成果。别小看这盏灯,它宣告着这项技术已经具备了为设备供电的实际能力。 可以预见,当这项技术臻于成熟,必将以雷霆之势重塑能源应用的格局,为能源领域带来翻天覆地之变,彻底改写其现有版图。 电动车续航轻松突破1000公里将不再是梦,大规模储能电站、航天军工、海岛供电等领域都将迎来变革。 更具吸引力的是,其安全性极为出众。于高温环境或遭受冲击时,它发生爆炸的风险相较于锂电池而言,要低得多。 当然,从实验室的曙光照进现实的千家万户,还有一段路要走。目前,它的成本大约是锂电池的两到三倍,循环寿命和量产工艺也需要继续优化。 此非终点,而是全新产业化之起点。它宛如黎明前的曙光,预示着产业发展将开启崭新篇章,无限可能正待绽放。 好消息是,研究团队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和明确的规划。他们的目标是在三年内,把成本降到和锂电池一个水平,同时把循环寿命再提升一倍。 这项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等长期支持的研究,展现了“十年磨一剑”的科研定力。今天点亮的虽是一盏小灯,但它照亮的,是一条通往能源格局变革的康庄大道。 信源:科学家研发出首例氢负离子原型电池——光明网

0 阅读:7
经略简料

经略简料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