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警发言人9月16日表示,菲律宾10余艘公务船非法侵闯黄岩岛,中国采取

纸上点将 2025-09-24 20:39:06

中国海警发言人9 月 16 日表示,菲律宾10余艘公务船非法侵闯黄岩岛,中国采取取喊话警告、航路管制、水炮喷射等管制措施。以前没设自然保护区时,执法还真有点顾虑,总想着先礼后兵。可现在不一样了! 黄岩岛作为中国固有领土,其主权归属早已有历史和法理依据。早在古代地图和文献中,黄岩岛就被纳入中国版图管理范围。20世纪中叶,菲律宾开始单方面主张权益,多次派船接近,引发争端。2012年对峙事件后,中国实现有效控制,海警巡逻成为常态。但过去执法时,中方往往优先外交途径,避免直接对抗,以求区域稳定。近年来,菲律宾动作频繁,借助外部势力,去年5月曾派船进入潟湖,声称执行任务,却被中方视频证据反驳。 这种反复挑衅,不仅挑战主权,还威胁生态。2025年上半年,国务院批准设立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覆盖2281.12公顷海域,主要守护珊瑚礁系统和鱼类资源。这项决定基于科学调查,2024年5至6月数据显示,珊瑚覆盖度达28.6%,物种丰富,需加强保护。保护区生效后,海警执法获得法律支撑,巡逻强度提升,监测设备增多。菲律宾获悉后提出抗议,但中方强调这是内政,符合国际海洋法公约。9月初,海面警戒升级,雷达覆盖扩展,菲方船队从多方向逼近,似乎意在测试底线。这种背景下,事件爆发,凸显中方从克制到刚性的转变。 9月16日,菲律宾组织10余艘公务船非法进入黄岩岛领海,中国海警立即响应。发言人甘羽通报,菲船从不同方向推进,其中一艘编号3014的船故意冲撞中方舰艇,造成刮痕。海警依法实施管制,先通过广播警告,要求立即离开。随后调整航路,形成阻挡线,压缩菲船空间。菲方不退,反加速试图突围,中方水炮系统启动,高压水柱击中多艘船体,迫使后撤。整个过程录像全程记录,步骤严谨,依据国内法和国际惯例。过去无保护区时,执法顾虑较多,总以礼让为主,避免升级。但如今保护区提供依据,菲船入侵不仅是领海侵犯,还破坏生态,如锚链可能刮伤珊瑚。海警高栏舰和鹤宝舰轮班执勤,排水量大,稳定性强,占据优势。菲船设计较小,机动虽快,但耐冲击弱,水炮后一艘船玻璃碎裂,船身隔板损毁。外交部发言人林剑明确指出,责任全在菲方,这是蓄意挑衅。中方措施专业克制,非致命,但足够威慑。事件持续两小时,菲船被迫撤离,这次行动标志执法升级,红线清晰。 保护区设立并非偶然,而是生态治理的一部分。黄岩岛珊瑚礁是南海生物多样性热点,调查显示109种造礁石珊瑚,较2015年增加45种。但非法捕捞和入侵威胁增大,保护区功能分区明确,核心区禁入,缓冲区限行。国务院批复强调维护生态稳定,地方和部门须严格执行条例。这与主权守护相辅相成,菲方借保护区名义干扰,实则暴露意图。国际法支持中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认可沿海国管辖权。过去菲方多次自导自演,如去年潟湖事件,宣传失败。此次水炮使用,国际舆论多指责菲方冒险,美国虽表态,但难掩其双标。海警通报后,菲海岸警卫队称一人受伤,船体渗水,返回基地维修。事件强化中方决心,巡逻频率增至每日,生态采样继续。菲外交部抗议无效,短期难再行动。这种执法转变,接地气地说,就是从“客气”到“硬气”,让挑衅者明白底线不可触碰。 南海争端根源在于历史遗留和外部干预。菲律宾主张基于旧条约,但国际仲裁无效,中国不接受。黄岩岛位置关键,距菲律宾220公里,却是中国传统渔场。保护区批准后,中方增加科研投入,监测水质和鱼群迁徙。菲方船队行动,表面补给渔民,实为政治作秀,借美国支持撒野。但中方有理有据,视频证据铁证如山。林剑发言斩钉截铁,菲方炒作只会自讨没趣。事件后,海警日志上传,准备应对质疑。长远看,这“第一仗”打出气势,不仅护主权,还保生态,菲律宾若不收手,将吃更大亏。国际社会呼吁对话,中方欢迎,但前提停止侵权。这样的执法模式,将成常态,推动南海和平。

0 阅读:4
纸上点将

纸上点将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