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刘备是躺赢,他啥都没做就分功劳,不,他还真没划水? 刷到个挺有意思的话题:“赤壁之战最大赢家是周瑜还是刘备?”评论区吵成两派——有人说“周郎一把火烧出三分天,刘备就会捡漏”,也有人喊“没刘皇叔牵制,孙权早降了”。 这事儿真不能光看《三国演义》的滤镜。正史《三国志》考据,刘备在赤壁的贡献,可能比你想的硬核得多。 一、网友吵翻:刘备是“躺赢”还是“硬扛”? 有人说:“联军五万,东吴出三万,刘备只带两万,还打输了长坂坡,凭啥算功臣?” 也有人说:“曹操追刘备追得最凶,你说他重不重要?” 其实这问题,古代史官也埋过伏笔。《三国志·吴主传》总写“瑜、普与备俱进”,像把刘备当随从;可《先主传》明明白白:“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刘备是独立指挥的追击方。 更直接的佐证是曹操战后的吐槽:“刘备,吾俦也。向使早放火,吾徒无类矣!”(《三国志·武帝纪》裴注)翻译过来:刘备才是劲敌,要是他早放火,我连跑都跑不掉! 那问题来了:一个刚被打残的“流浪军阀”,凭啥让曹操怕成这样? 二、刘备在赤壁的五大硬核操作,件件改写战局 1. 当说客不怂:诸葛亮一句话,把孙权从“投降派”拽回战场 现在看《三国演义》,诸葛亮舌战群儒跟说单口相声似的。但历史上,真正去江东“砸场子”的,是刘备集团的核心智囊诸葛亮。 当时刘备刚在长坂坡被曹操揍得妻离子散,带着残兵往江夏跑。换一般人早慌了,可诸葛亮偏敢坐小船去柴桑见孙权。见了面,人家没扯虚的,直接甩出三句话: “曹操刚灭袁绍,又收了荆州降兵,看着人多,其实人心不稳(荆州百姓不真心归附); “北方兵晕船,水战根本不是咱南方对手(戳中曹军弱点); “你现在降了,曹操能容你?搞不好连江东基业都保不住!” 孙权本来就憋屈,被诸葛亮这么一激,当场拍板:“孤跟曹操拼了!”后来鲁肃跟孙权回忆:“要是刘备不派诸葛亮来,我早劝您送儿子去曹操那当人质了!” 2. 兵力不含糊:带的兵比周瑜还多,占了联军近一半 总有人说“刘备就带了几千人”。查《三国志》才发现:关羽的水军有一万人(这可是跟着刘备从北方杀过来的精锐,没在长坂坡被冲散);刘琦在江夏屯的兵,也有一万人;加起来两万,而周瑜从东吴带的,也就三万。联军五万人,刘备占了40%! 更关键的是,曹操打过来第一目标是谁?《武帝纪》写得明白:“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曹操为啥先打刘备?因为他知道,刘备是联军里最有战斗力的野战部队。 3. 乌林陆战:火攻是表象,刘备才是“背后捅刀”的 好多人记住了周瑜火攻曹军水寨,却不知道——火攻只是“开胃菜”,刘备带着陆军在乌林(今湖北洪湖)堵门,才是致命杀招。 曹操把战船连起来,本来想冲滩登陆,结果周瑜一把火烧了水寨。这时候刘备的陆军冲上来,直接把登陆的曹军切成两段。曹军前有火船,后有刘备骑兵,彻底乱套。 《资治通鉴》里写:“备与瑜等复共追”——火攻之后,刘备还带着人追着曹操砍,一直撵到乌林才撤。要是没这手,曹操可能从陆路突围,联军胜算大减。 4. 后勤截胡:关羽断了曹操的“粮袋子” 打仗打的就是后勤。刘备派关羽干了个狠活:带着水军卡在汉水航道,专门劫曹操的运粮船。 曹操从北方带的粮食,得走汉水运到前线。关羽这招,等于直接掐断了曹军的“输血管”。后来曹操撤退时,士兵饿肚子跑不动,好多掉进江里淹死,跟关羽的截击脱不了干系。 5. 战后捡漏:一年时间,把“败军”变成“南方巨头” 赤壁赢了,最赚的不是孙权,是刘备。别人忙着庆功,他闷声干大事: 南下收荆南四郡(武陵、长沙、桂阳、零陵),派诸葛亮去收税、管民政,半年就把地盘夯实; 留关羽守江陵,自己占夏口,既避免被东吴吞并,又保留了独立兵力。 三、为啥总有人说刘备“划水”?历史的“滤镜”太坑人 其实这事儿怪古代史官。孙权后来称帝,修史书的多是东吴文人,自然爱夸周瑜,把刘备写成“搭便车”的。再加上《三国演义》为了突出诸葛亮,把刘备的贡献又淡化了。 再说了,要是刘备真划水,战后能拿到荆州四郡?能跟孙权平起平坐谈“借荆州”?没有实力,连当背景板的资格都没有。 结语:赤壁教会我们的事——弱者也能成关键先生 赤壁之战,从来不是周瑜一个人的封神战,而是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这群人,各出绝活的团队战。 刘备用行动证明:再弱的势力,只要找对位置(牵制曹军)、攒够筹码(两万精兵)、放下面子(主动求盟),就能从“边缘人”变成“胜负手”。 现在再看那些说刘备“划水”的评论,咱也能理直气壮回一句:“没人家在乌林堵门、在汉水截粮,周郎的火,烧不出三分天下的雏形。”
汉末谋士的结局1,李儒,192年董卓被杀后,李儒就下落不明了。演义中被曹操下令
【29评论】【2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