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突然透露,特朗普对中国存在重大误判,他们为何在这个时候承认事实?与此同时,美

不负赋墨尘 2025-09-26 01:42:17

美媒突然透露,特朗普对中国存在重大误判,他们为何在这个时候承认事实?与此同时,美媒还发现,中国依然在抛售美债,他们为何对此反应强烈?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美国决策层长期抱着一个误解:认为中国准备取代美国,成为新的世界霸主。基于这个认知,美国从军事、经济到外交,都采取了极为激进的措施。   特朗普上台后,更是推动了对华贸易战、关税制裁,以及所谓的“科技封锁”,试图遏制中国发展。美国还在亚太地区维持“三大岛链”,部署军事力量,想要形成对中国的战略包围。   但实际上,中国从来没有称霸世界的意图,也不打算建立新的国际体系。中国的发展目标一直都是增强自身经济实力、科技水平和国际话语权,但绝非挑战全球秩序。   美国一旦认定中国在“威胁美国霸权”,就会采取打压措施,这种心理模式在对待其他国家时也很明显。   比如俄罗斯,叶利钦时期已经完全拥抱西方,美国还是想保持北约对手存在,防止俄罗斯崛起。日本也是类似情况,经济强势崛起后遭美方打压,至今经济未能完全恢复。   由此可见,美国的误判根源在于自己对中国发展的误读。把中国取得的成就,误认为是“偷技术、模仿美国”,认为只要施加制裁、打压就能让中国屈服。这种逻辑完全站不住脚,结果反而逼着中国在科技和产业上自主突破。   特朗普曾亲自推动荷兰ASML公司禁止向中国出售最先进光刻机,意图断掉中国高端芯片供应,让中国制造业受阻。   然而,出乎美国意料的是,这一措施反而加速了中国的国产替代进程。如今,28纳米及以上成熟制程芯片产能,中国已经占到全球40%以上,汽车、工业用芯片也能自主生产。   美国的高端企业反而因为失去中国市场,营收下滑严重。高通、英特尔等公司在财报会上频频抱怨,这一系列行动完全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与此同时,中国在半导体以外的工业制造、科技研发领域也在持续突破,美国的“卡脖子”战略效果大大减弱。   可以说,美国的强硬措施非但没有让中国屈服,反而让中国在自主研发、产业链独立上取得更大成就,这才是真正让美国头疼的地方。   在连续几年对华施压失败后,特朗普也开始释放缓和信号。他在与中方的通话中强调,中美关系是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双方合作可以解决全球各种问题。但这种缓和,更多是无奈之举,而不是战略调整。   美国面对的不仅是外交压力,还有自身财政问题。2025年,美国国债总额突破37万亿美元,短短两年就增加了6万亿,单是利息支出就高达1.15万亿美元,几乎接近军费开支。   加上国会预算僵局,政府可能面临停摆,公务员停薪、公共服务关闭都在眼前。这种情况下,美国想要在对华政策上强硬,已经捉襟见肘。   最近,美国财政部公布,中国在持续抛售美债。仅7月份,中国就减持了约257亿美元,总持仓降到7307亿美元,创16年新低。实际上,从2022年到2024年,中国累计减持美债超过2800亿美元,幅度在全球主要持有国中领先。   这次减持,表面上看是资产配置调整,但更深层的逻辑是,中国不再愿意替美国的财政赤字买单。   在美国财政状况如此紧张、国债利息支出高企的情况下,中国继续购买美债意味着承担巨大风险,而减持则是在降低风险。   而且,中国还在增加黄金储备,截至2025年8月,黄金储备已连续10个月上升,达到7402万盎司,显然是在调整外汇结构,降低对美元依赖。   美国对此反应强烈,主要因为中国的减持直接影响了美国借钱成本。10年期国债收益率可能因此上涨30个基点,意味着美国每借1万亿美元,每年的利息支出就增加470亿美元。   更可怕的是,这可能引发“羊群效应”,如果日本、沙特等国跟着减持,美国债务压力将进一步加大,美元信用基础可能受到冲击。   可以说,中国减持美债并非针对美国,而是根据自身战略利益和风险管理做出的理性选择。美国之所以慌张,更多是因为自身财政结构脆弱,过度依赖债务支撑。   美国战略误判和中国抛售美债,两者表面上看是经济和战略问题,实际上反映了更深层的全球格局变化。特朗普时期的对华策略,从军事到经济,全都建立在对中国的错误认知上,最终不仅没能达到预期效果,还加速了中国的自主发展。   中国在产业自主、科技突破和金融调控方面的措施,显示出战略韧性和风险意识。抛售美债、增加黄金储备、推动本币结算,这些动作都是在确保国家利益和金融安全,同时向全球释放信号:美国的霸权不再是唯一依靠。   美媒承认特朗普战略误判,并对中国抛美债反应强烈,其背后是美国自身战略困境和财政压力的真实写照。特朗普的围堵未能实现,美国财政压力又加上对华政策失效,让美方不得不调整战略和心态。

0 阅读:1

猜你喜欢

不负赋墨尘

不负赋墨尘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