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7个国家公开承认后,巴勒斯坦总统给美送台阶,保证与以色列和平相处不侵犯以色列。 美国时间9月22日,纽约联合国总部的和平会议上,法国、比利时等国接连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至此,联合国193个会员国中,已有157国向巴勒斯坦伸出认可之手,安理会五常里,唯独美国仍拒不相让,亚洲的日本也未跟进。 这份沉甸甸的国际支持,成了巴勒斯坦建国路上最亮的光。 同一时刻,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通过视频连线发声,字句都藏着求变的诚意。他明确表态,巴勒斯坦将按国际法与《阿拉伯和平倡议》,建立一个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的独立国家。 更向美以递出关键承诺:未来的巴勒斯坦国愿与以色列和平共存,绝不发起侵犯,甚至愿意释放被关押的以色列人员。这哪是简单的表态?分明是把姿态放到底,给足了美以台阶下,只求换得建国的入场券。 国际社会的“承认潮”绝非偶然。2023年10月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后,加沙地带的人道主义灾难刺痛了全球,以色列的军事行动引发广泛愤怒。不少西方国家民众上街抗议,倒逼政府调整立场——毕竟再偏袒以色列,不仅会失了民心,更会砸了国际形象。 法国总统马克龙直言“时机已到,不能再等”,正是戳中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心声。从1988年巴勒斯坦首次宣布建国,到如今多数国家认可,这份支持背后,是对“两国方案”的集体认同,更是对公平正义的朴素追求。 可这份热闹,终究暖不透美以的冷脸。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直接放话“不会有巴勒斯坦国”,甚至威胁承认巴勒斯坦的国家是在“奖励恐怖主义”。 他领导的政府还在约旦河西岸大肆扩建定居点,数量较往年已翻番,用推土机和水泥桩一点点蚕食着巴勒斯坦的领土根基。这种“一边说不,一边抢地”的操作,哪里是担心安全?分明是从根上不想给巴勒斯坦建国留余地。 以色列的强硬,底气全来自美国的撑腰。2024年4月,安理会审议巴勒斯坦入联申请,15个成员国里14票赞成,偏偏美国动用否决权,让提案胎死腹中。今年9月18日,加沙停火决议草案同样因美国一票否决而夭折。 美联社都忍不住评论,美以在国际上已日渐孤立。可美国不管这些,政治上为以色列挡枪,军事上输送武器,经济上提供援助,这“三重保护伞”让以色列有恃无恐,也成了巴勒斯坦建国最难啃的硬骨头。 阿巴斯的和平承诺,其实早戳破了以色列的“安全借口”。以色列嘴上喊着怕巴勒斯坦武装袭击,可阿巴斯不仅承诺不侵犯,还呼吁哈马斯等武装组织向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交出武器,甚至提出成立临时管理委员会治理加沙。 这份诚意,连国际社会都看在眼里。以色列真正的顾虑藏在台面下:建国后的巴勒斯坦会分割其领土,会让东耶路撒冷的归属争议摆上台面,更会动摇内塔尼亚胡政府的右翼基本盘——他的执政联盟本就依赖极右翼政党,一旦松口建国,政府随时可能垮台。 更棘手的是巴勒斯坦内部的分裂。法塔赫控制着约旦河西岸,哈马斯掌控着加沙地带,双方因理念分歧常年对立,始终没能形成统一的领导核心。就像一辆拉着两个方向缰绳的马车,再用力也难往前跑。 以色列恰恰利用了这一点,动辄以“巴勒斯坦无统一政府”为由,拒绝实质性谈判。阿巴斯此次承诺加强治理,或许也是想先理顺内部,再对外争取主动。 可即便内外问题都有解法,美国的否决权仍是绕不开的坎。联合国会员国资格的审批必须过安理会这关,只要美国还握着五常否决权,只要它还把以色列当作中东战略支点,巴勒斯坦的入联申请就难有下文。 国际社会的承认更多是道义支持,没有联合国会员国身份,巴勒斯坦就无法完全享有主权国家的权利,建国终究是“有名无实”。有人说,这157国的承认是“纸上胜利”,可对巴勒斯坦人而言,每一份承认都是希望。 那些在加沙废墟中长大的孩子,那些在约旦河西岸难民营里等待的老人,他们盼的不是空洞的决议,而是真正能安身立命的国家。阿巴斯的和平牌,是无奈之举,也是务实选择——在绝对的实力差距面前,以退为进或许是唯一的破局之道。 但和平从不是单方面的妥协。以色列若始终抱着“领土扩张”的执念,美国若一直捂着“否决权”不放,再多的国际呼声、再深的巴勒斯坦诚意,也填不平巴以之间的鸿沟。马克龙说“我们有责任彼此保护”,这份责任,不该只压在巴勒斯坦肩上。 157国的承认已经铺好了路,接下来就看美以是否愿意迈出那一步。巴勒斯坦的建国梦,从来不是对以色列的威胁,而是对和平的向往。当有一天,东耶路撒冷的钟声能为两国人民同时敲响,那才是中东真正的曙光。
以色列对中国下手了!以色列之前还说要用自己的方式对付中国,让美国高兴的合不拢嘴。
【121评论】【9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