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我的方法不藏私!再顽固的息肉也能逐步化解 大家好,我是中医陈主任。从医数十载,见过太多肠息肉患者陷入困境。有的患者长期依赖手术切除息肉,可没过多久息肉又再次生长;有的听信一些所谓的“偏方”,大量服用不明成分的药物,不仅息肉没消除,肠胃功能反而变得更差;还有的查出肠息肉后,整日忧心忡忡,情绪低落,导致睡眠质量下降,身体愈发虚弱,陷入恶性循环。每次接诊这类患者,我都想多叮嘱几句:肠息肉并非“不治之症”,找准调理方向,就能逐步控制甚至消除。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个我临床常用的调理思路和方剂,不图任何回报,就想让被肠息肉困扰的朋友们,少走弯路、少受折腾,明白中医是如何从根源上进行调理的。 去年接诊的患者张先生,是个公司职员,日常工作繁忙,经常加班熬夜,饮食毫无规律,还偏爱辛辣油腻食物。在一次体检中,查出肠道有多个息肉,最大的直径约 0.8cm。医生建议他进行手术切除,但张先生担心手术风险和复发问题,想先通过保守治疗看看效果。 于是,他开始四处寻找治疗方法,尝试了各种所谓的“散结偏方”,吃了好几个疗程,不仅没有看到息肉缩小,反而出现了腹痛、腹泻等症状,精神状态也越来越差。后来,经朋友介绍找到我时,他满脸焦虑地说:“大夫,我这肠息肉要是一直好不了,以后会不会发展成更严重的病啊?您一定要帮我想想办法!” 面诊时,我发现他舌质紫暗,有瘀斑,舌苔厚腻且微微发黄;脉象弦涩;详细询问得知,他平时经常感觉腹部胀满不适,大便黏滞不爽,排便时总有排不尽的感觉,偶尔还会伴有腹痛,疼痛部位固定,口中异味较重,晚上睡觉也不安稳,容易多梦——这明显是“痰瘀互结、湿热内蕴、脾胃虚弱”的证型。之前单纯依靠偏方治疗,没有解决痰浊瘀血阻滞肠道、湿热蕴结以及脾胃运化失常的问题,所以息肉没有得到改善,还出现了新的不适症状。 根据他的情况,我开出了如下方剂:丹参、赤芍、桃仁、红花的组合以活血化瘀;半夏、陈皮、茯苓、苍术来燥湿化痰;黄芩、黄连清热燥湿;党参、白术、山药健脾益气;薏苡仁、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散结消癥。 张先生拿着方子,有些迟疑地说:“大夫,这十几味药,真能帮我消除肠息肉吗?我之前试了那么多方法都没用。”我耐心地跟他解释:“中医调理疾病,关键在于找准病根。你的肠息肉,一方面是肠道内有痰浊和瘀血堆积,另一方面是湿热内生,再加上脾胃虚弱,无法正常运化水谷精微,导致肠道环境失调,才形成了息肉。这个方子就是一边活血化瘀、燥湿化痰、清热散结来消除息肉形成的病理因素,一边健脾益气来恢复脾胃的正常功能,双管齐下才能慢慢见效。” 结果怎么样呢?张先生按方服用 20 天后复诊,说腹部胀满的感觉减轻了,大便黏滞的情况也有所改善,口中异味没那么重了,晚上睡觉也安稳了一些;继续服用 2 个月,腹痛的症状基本消失,排便变得顺畅,复查肠镜显示,部分较小的息肉已经消失,较大的息肉直径缩小到了 0.5cm;之后又巩固治疗了 1 个月,所有不适症状都消失了,再次复查肠镜,息肉完全消失,肠道黏膜恢复正常。一年后随访,张先生的身体状况良好,没有再出现肠息肉复发的迹象,饮食和睡眠也都恢复了正常。 这张方子到底有什么道理呢? 中医认为,肠息肉的形成,多是“痰浊”“瘀血”和“湿热”在肠道内积聚,再加上“脾胃虚弱”,肠道的运化功能失常,气血运行不畅,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息肉。所以调理的关键在于“活血化瘀、燥湿化痰、清热散结、健脾益气”。 方中: 丹参、赤芍、桃仁、红花可活血化瘀,改善肠道内的血液循环,消除瘀血阻滞,为肠道创造一个良好的内环境; 半夏、陈皮、茯苓、苍术能燥湿化痰,化解肠道内黏滞的痰浊,减轻腹部胀满和大便黏滞的症状; 黄芩、黄连可清热燥湿,清除肠道内的湿热之邪,缓解口中异味和腹痛等症状; 党参、白术、山药能健脾益气,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使水谷精微能够正常输布,为肠道提供充足的营养; 薏苡仁、白花蛇舌草可清热解毒、散结消癥,直接针对息肉进行消散,防止其进一步发展。 在实际诊疗中,还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加减:如果患者腹痛较为明显,可加延胡索、川楝子行气止痛;如果患者大便溏稀较严重,可加芡实、莲子肉健脾止泻;如果患者湿热症状较重,口中异味明显,可加藿香、佩兰化湿醒脾;如果患者气血不足,面色苍白,可加当归、熟地补血养血。 温馨提醒:文中提到的药方仅作为科普参考,中医调理肠息肉,讲究“一人一方”,除了痰瘀互结、湿热内蕴、脾胃虚弱,还有气滞血瘀、脾虚湿盛等多种证型。具体用药必须由专业中医师结合患者的舌象、脉象、症状以及检查结果进行辨证制定,切勿自行抓药服用,以免不对症延误病情。
调理脾胃的经典名方中医调理脾胃的经典名方,核心在于“辨证施治”——根据脾胃
【9评论】【35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