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山西一农民因为没钱住宾馆,在沙漠里将就过夜,没想到竟然因此发明了“无

火星探梦 2025-09-30 11:10:15

2005年,山西一农民因为没钱住宾馆,在沙漠里将就过夜,没想到竟然因此发明了“无水植树”技术,不仅申请到了专利,还将这个技术推广到了国际市场! 你见过在沙漠里种树不用浇水还能活的吗? 可能有人觉得这是天方夜谭,沙漠里连人喝水都难,树没水怎么活? 但还真有人把这件事做成了,他叫田新明,一个从山西走出来的普通农民,花了三十多年时间,硬生生琢磨出了在沙漠里无水种树的法子。 1991年,17岁的田新明,跟着一支造林队第一次去了内蒙古的沙漠地区。 到了地方,眼前全是一眼望不到边的黄沙,白天太阳晒得人难受,风一吹满脸都是沙子,环境别提多苦了。 更让人着急的是,队员们辛辛苦苦把树苗栽进沙子里,可沙漠太干了,存不住水,大部分树苗没活几天就枯死了。 田新明看着那些枯死的小苗,心里不是滋味,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想个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从那以后,他满脑子都在想种树的事。 他知道,树要活,关键得有水,可沙漠里最缺的就是水,怎么才能把宝贵的水留住,让树苗喝上呢? 时光荏苒,转眼间14年过去了。 此时的田新明来到新疆的沙漠里种树,住在一个用塑料布搭的简易棚子里。 一天半夜,他被蝎子蜇醒了,起来抖塑料布的时候,突然发现布面上结了一层细细的小水珠。 看到这些水珠,他一下子来了精神,沙漠夜晚空气里有雾气,碰到凉的塑料布就能凝成水,那能不能用这个道理给树苗收集水分呢? 想到就做,田新明马上开始试验。 他先找了大块的塑料布铺在沙子上,想靠塑料布保住水分。 可沙漠里的风太大了,刚铺好的塑料布一下子就被风吹跑了,根本没用。 他不死心,又找来石头压住塑料布的四个角,这次塑料布没被吹走,可大风把布下面的沙子掏空了,树苗的根扎不稳,还是活不了。 他接着琢磨,一遍又一遍地试,后来想到了改用塑料袋。 他用两个特制的塑料袋,装满沙子后把口封好,然后平放在树苗的两边。 谁知道这个看起来不起眼的办法,效果却出奇地好。 白天沙漠里温度高,塑料袋受热会膨胀,紧紧地贴在一起,就像给树苗的根部盖了一层“被子”,能减少水分蒸发。 等晚上气温降下来,塑料袋遇冷会收缩,两个袋子之间就会露出小缝隙,还形成一点坡度。 这时候,夜晚空气中的水分就能凝结成水珠,顺着坡度慢慢渗到树根周围的沙土里。 就这么着,树苗在不知不觉中就能喝到夜间收集起来的宝贵水分。 可新的困难却接踵而来,他发现普通塑料袋在沙漠强烈的日照下容易老化碎裂,还会污染环境。 于是,他又开始找更合适的材料,试了一次又一次,最后终于研制出一种特别的塑料袋。 这种袋子耐用,不怕高温也不怕风沙,透气性好还能吸水,更重要的是袋子还能回收再利用,一点不污染环境。 在降低成本这件事上,田新明也花了不少心思。 用传统方法在沙漠种一棵树,大概要花二十块钱,很多地方想种也种不起。 而用他的“无水植树”法,经过一次次改进,成本降到了每棵只要两块钱左右。 成本降下来了,大规模的沙漠绿化也就更容易实现了。 2011年,田新明为自己的“沙漠无水植树”技术申请了专利,经过五年的审核,他终于拿到了国家专利证书。 有了专利,他开始积极推广这项技术。 一开始,不少人都怀疑,觉得这方法听起来太新奇,不相信能管用。 田新明没跟人过多解释,而是默默地找了块地搞起了试验田。 他在试验田里用自己的方法种树,最后长出的树苗成活率很高,用实实在在的成果证明了技术的可行性,慢慢赢得了大家的认可和信任。 2019年,他带着自己的技术去了卡塔尔,那里的沙漠环境比国内更严酷。 田新明没有直接用国内的方法,而是根据卡塔尔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情况调整了种植方法,种下了200棵树苗。 一年后再去看,大部分树苗都活了下来,长势还很好。 这个成功的案例,让他的技术在国际上也有了名气。 就算取得了这些成绩,田新明依然在不断探索。 有一次他在海南看到榕树,这种树上能长出好多气根,落地就能长成新树。 心想能不能让沙漠里的一棵树,自己长出好多棵,变成一小片树林呢? 经过四年的试验,在2023年终于有了进展,他找了一种叫沙木蓼的耐旱植物,成功长出了十多棵新的子树,向着“独木成林”的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从1991年第一次走进沙漠算起,三十多年过去了,田新明从一个十七岁的小伙子变成了中年人,他把大半辈子都奉献给了沙漠绿化事业。 这三十多年里,他遇到过数不清的困难,经历过无数次失败,有时候可能连吃饭都成问题,有时候试验失败了还要面对别人的质疑,但他从来没有放弃过。 他用自己的坚持,让一片片沙漠慢慢披上了绿装,改善了生态环境,也给那些同样面临沙漠化难题的人们带去了希望和信心。 来源: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

0 阅读:71
火星探梦

火星探梦

火星探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