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批日籍华人纷纷回国,还希望“祖国”接纳,中国会不会接受? 有些人,似乎注定要在两个故乡之间流浪,最终发现自己哪里都不是归宿。 我们总爱讨论“回国潮”,但对那些入了日籍的华人来说,这根本不是一个“潮”字能说清的。 当他们试图用“回归”来治愈在日本的“异乡感”时,却一头扎进了另一个更深的迷宫,成了一个“双重异乡人”,这分明是一场算不清的经济账,一次文化上的自我放逐,和一道制度上无法逾越的高墙。 回头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会儿的日本简直是发着光的,经济泡沫,时薪高得吓人,生活水平让人眼红,而当时的中国,刚刚起步,大量的人找不到饭碗。 地理上又近,去日本成了无数普通人的“淘金梦”,于是,留学、务工、投靠亲戚,大家各显神通地涌了过去。 数字最能说明问题,1989年在日华人还只有13.7万,到了2007年,这个数字飙升到超过60万,几乎占了日本所有外国人的三成,哪怕到了2016年之后,每年还有差不多三万人过去。 最初的选择,是一笔再明白不过的经济账,但今天,这笔账彻底反过来了。日本经济陷入了长期的停滞,职场上那种让人窒息的“社畜文化”劝退了多少人,反观中国,早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高铁网络把新干线甩在身后,移动支付的便利让世界惊叹,政府甚至还给买车买房发补贴。 可回来,就赚了吗?恰恰相反,这可能是一笔更大的“亏损”,你在日本积累多年的稳定事业、人脉圈子,说不要就不要了?回来之后,年龄摆在那,国内的职场节奏和人情世故,你一个“日本化”的人玩得转吗?日本那套经验,在中国可能根本没人认。 驱动他们回来的,往往不是钱,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身份焦虑,在日本,即便你日语说得再地道,生活习惯和邻居没任何差别,但那个“外国人”的标签就像影子一样跟着你,甚至连“归化”这个词,听着都带点俯视的味道,好像你在被“同化”一样。 这种感觉,让很多人宁愿去死磕流程繁琐的“永住权”,也不愿换掉那本中国护照,因为心底里,那份对故土的家国情怀和“落叶归根”的传统念想,才是最终的牵挂。 然而最讽刺的地方来了,当你满怀期待地回到这片土地,却发现自己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你的思维方式、工作节奏,都刻着日本的烙印,和周围格格不入,这就是所谓的“文化休克”。 对他们的下一代来说,这种冲击更是毁灭性的,这些在日本出生、拿着日本护照、接受日本教育的孩子,回到中国后,彻底迷茫了,在他们的“祖国”,他们成了新的“异乡人”。 社会对你的眼光也很复杂,官方层面当然欢迎,说你是中华大家庭的一员,但回到现实,周围人看你的眼神,可能带着一种无形的审视和隔阂,毕竟你曾是一个“选择离开”的人。 如果说经济和文化上的错位还能慢慢适应,那法律身份的壁垒,就是一道几乎无法翻越的墙,中国的国籍,一旦放弃,想再拿回来,难度堪比登天,那张传说中的中国“绿卡”,更是被公认为世界上最难申请的之一。 所以一旦你加入了日本国籍,法律上你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外国人,回国定居、工作,都要走和其他外国人一样的行政流程,没有任何捷径,这条路几乎是单行道,没有回头路。 最终所谓的“接纳”成了一个伪命题,国家欢迎你回来做中日文化交流的桥梁,你可以开办日语学校,可以在合资企业里游刃有余,但这解决不了你内心的困境。 真正的难题,不是中国是否开门,而是这个群体,如何在一个既不属于日本、也无法完全融入中国的“中间地带”,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 以上信息来源于現代ビジネス2024.10.30——在日中国人は「日本の中華」に満足していない…日本に移住した富裕層たちが本格帰国を始めていた…!
日本人自己把731的章盖死了日本有个叫松野诚也的老师,干了件大事。他跑到日本
【105评论】【82点赞】
SMRSJW
不应该回国
都御史兼太常少卿张二河
去哪国都好,改国籍成日本这点是真难以接受,至少从我这样一个祖上参加过抗战的人来说基本不能苟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