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9日,也门胡塞武装宣布了新一轮对以色列的打击军事行动,包括向特拉维夫地区发射一枚巴勒斯坦-2高超音速导弹,以及向以色列南部港口,埃拉特市发射两架自杀式无人机。 凌晨3时17分,特拉维夫本·古里安机场的雷达屏幕上突然出现一个高速移动的亮点。这枚从也门萨那山区发射的“巴勒斯坦-2”导弹,以每秒5.4公里的速度穿越阿拉伯海,末端冲刺时速度飙升至16马赫。其独特的双锥体弹头在空中划出“S”形轨迹,成功避开以色列“铁穹”与“箭-3”反导系统的拦截。 胡塞武装此次使用的“巴勒斯坦-2”并非首次亮相。这款基于伊朗“海巴尔舍坎-2”技术改良的导弹,采用碳化硅制导头与固体燃料推进,具备2150公里射程。 更关键的是,其弹头末端配备的四个小型矢量喷口,使导弹能在最后30公里内进行三次机动变轨。以色列国防军内部报告显示,面对此类高超音速武器,现有反导系统的拦截成功率不足30%。 这场袭击并非孤立事件。9月24日,胡塞武装曾用类似战术突袭埃拉特,造成17人受伤。而此次使用的无人机航程达2000公里,续航时间超过12小时,其成本仅相当于以色列“铁穹”拦截弹的1/50。这种“不对称作战”模式,让以色列引以为傲的防空体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冲突的导火索可追溯至9月25日。当日凌晨,以色列空军出动20架F-35战机,对也门首都萨那发动“斩首行动”,目标直指胡塞武装导弹生产基地。 空袭造成9名平民死亡,包括一名怀孕的妇女和两名儿童。胡塞武装发言人叶海亚·萨雷亚在声明中强调:“此次报复是对以色列种族灭绝政策的必然回应。” 数据显示,自2025年3月以色列恢复加沙军事行动以来,胡塞武装已向其发射85枚弹道导弹和37架无人机。其中,9月24日对埃拉特的无人机袭击造成22人受伤,9月18日对拉蒙机场的攻击则导致货运区起火。 这种“以牙还牙”的循环,背后是伊朗“代理人战争”模式的升级——通过向胡塞武装提供模块化导弹技术,在也门山区建立地下工厂,实现每月30枚中程导弹的产能。 袭击发生后6小时,美国五角大楼紧急叫停对以色列的300枚GBU-39小直径炸弹交付。这一180度转变的背后,是红海航运安全的持续恶化。 胡塞武装自7月起调整战术,不再以船旗国籍判断打击目标,而是核查背后公司与以色列的关联。两个月内,两艘相关商船被击沉,全球航运企业被迫绕道好望角,导致亚欧航线成本上涨40%。 国际社会的反应呈现明显分裂。印尼总统普拉博沃提出派遣2万大军赴加沙维和的提议,获得法国与沙特初步支持;欧盟内部则对以色列的报复行动存在分歧,部分国家担忧冲突扩大影响地区稳定。而在联合国安理会,英法德在美国施压下启动的“快速恢复制裁”机制,遭到伊朗12页声明系统性驳斥。 当导弹残骸坠落在特拉维夫火车站,当伊朗的制裁声明与美国的战略撤退同步上演,中东局势已滑向“失控边缘”。胡塞武装持续提升的打击能力,不仅暴露了以色列防空系统的漏洞,更揭示了伊朗“代理人战争”模式的升级。 从真主党到伊拉克民兵,多股势力形成对以色列的“包围网”,而美国态度的180度转变,或许并非妥协,而是对“介入代价”的清醒认知。 那么,这场跨越红海的攻防战,最终将把中东引向何方?或许只有当各方的报复循环真正停止时,答案才会浮现。
2025年9月29日,也门胡塞武装宣布了新一轮对以色列的打击军事行动,包括向特拉
现象研析所
2025-09-30 17:33:45
0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