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可能无法对抗美国和身后的几十个国家!”俄罗斯专家曾提醒中国,跟美国较量可不仅仅是和美国死磕,更要面对具备强大军事潜力的日本、欧洲、以色列、韩国等国家的军工技术能力竞争,他们是一个集团! 就说日本,别看它面积不大,但在半导体、精密制造和潜艇静音技术这些高端领域一直有深厚积累;欧洲的英国、法国和德国联合开发的“风暴阴影”巡航导弹、雷达技术和航空航天系统也普遍用于北约体系;以色列的“铁束”激光防御系统已经投入实战部署,专门拦截火箭弹和无人机;韩国也不止会造偶像团体,它的造船业、自研的“天弓”防空导弹系统同样在亚洲数得上号。这些国家和技术力量在一起,确实让美国主导的军事科技联盟显得更有厚度。 但问题就在于,这个看似铁板一块的“盟友联盟”,其实内部利益并不一致,甚至还有很多裂缝。很多国家虽然在安全上靠美国庇护,但在经济层面却严重依赖中国,中国是日本、韩国、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也是欧洲众多国家的重要市场。你让他们完全跟着美国指挥棒转、和中国彻底“脱钩”?根本不现实。 举个特别真实的例子,2021年美国突然拉着英国和澳大利亚搞了一个“奥库斯”联盟,顺手就撬了法国和澳大利亚之间几百亿美元的潜艇订单。法国人气得直接召回大使,骂美国“背后捅刀”。你看,连核心盟友之间都能因为利益说卖就卖,更别说其它国家了,所以美国号召大家一起去围堵中国,响应度到底有多高,得打上一个巨大的问号。 再加上中国自己这些年也没闲着。在高超音速导弹、反舰弹道导弹、激光武器、无人机集群应用这些领域,中国甚至有所反超。像东风-17这种滑翔式弹道导弹,目前还没有哪个国家能有效拦截;而反舰弹道导弹比如东风-21D,被美媒称为“航母杀手”,专门克制美国海军最依赖的远洋打击平台。所以哪怕美国联合技术盟友在部分领域保持领先,中国也已经通过不对称发展构建了自身的反制能力。 更何况,中国持续在推进“军民融合”,很多民用科技进展,比如人工智能算法、无人机平台、太空感知技术,都在快速反哺国防创新。 这意味着中国并不需要每一个技术环节都自主突破,而是可以借助庞大的国内市场和应用生态,加速技术迭代和体系整合。 说到底,这场较量从来不是比谁的朋友多,而是比谁的战略更有韧性、谁的技术突破更快、谁的经济底盘更稳。美国固然有一众盟友加持,但这些国家各自心里都揣着一本经济账,没有谁愿意轻易切断与中国的深度供应链绑定和市场联系。而中国这边,一边坚持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的非对称思路,另一边也在拉长战线、找准对方体系中的弱点。 所以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场竞争至今仍在持续拉扯,而没有演变成一场彻底的技术脱钩或者集团对抗。毕竟说到底,大家都是在博弈中合作、在合作中博弈,没人想真的掀桌子。
美智库断言,中国不敢这样做,因此攻击中国本土,不应该成为美国禁止谈论的一个选项。
【205评论】【5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