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明明比中国先加入WTO,为什么印度没有飞速崛起?   印度早在90年代初就开

阿智通鉴 2025-10-07 12:51:55

印度明明比中国先加入WTO,为什么印度没有飞速崛起?   印度早在90年代初就开始了经济改革,目标是让市场更“自由”,鼓励企业竞争,这本身是一件好事,但是,印度失败就失败在了市场化程度和政策执行力度上。   印度是联邦制国家,中央和各邦的权力掰扯不清,同样一条市场化政策,北方邦可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南方的泰米尔纳德邦又另搞一套,企业想跨邦做生意得适应好几套规则。   更要命的是官僚主义根深蒂固,办个营业执照要跑十几个部门,盖几十个章,拖上小半年都是常事,不少外资企业刚落地就被繁琐的审批磨没了耐心。说好的“鼓励竞争”,到头来成了“鼓励关系”,有关系的企业能拿到补贴和资源,没背景的小公司只能在夹缝里求生。   所谓的“市场化”也根本没落到实处,表面上放开了部分行业准入,可金融、能源这些关键领域还是被国企牢牢把控着。民营企业想贷款,银行要么嫌风险大不给批,要么利息高得吓人,反观国企就算连年亏损,照样能拿到低息贷款。   而且印度的劳工法简直是企业的“紧箍咒”,雇人容易解雇难,哪怕企业订单锐减,也不能随便裁员,不然就得吃官司赔巨款,这种情况下谁还敢轻易扩大生产规模?   要知道制造业可是吸纳就业、拉动经济的大头,可印度的工厂连招人都束手束脚,怎么跟中国那些灵活的制造企业比拼?   更头疼的是土地问题,印度土地大多私有,而且产权混乱,企业想建个工厂征地,得跟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地主谈判,稍微有一户不同意,项目就得搁置。有外资想在古吉拉特邦建工业园区,光征地就耗了三年,最后还是因为农民抗议不了了之。   反观中国当年搞开发区,土地规划清晰,政府能集中协调,企业拿地快、建设快,很快就能投产赚钱,这种效率印度想都不敢想。没有成片的工业用地,就没法形成产业链集群,企业原材料运进来、产品运出去都得花大价钱,成本一下就比中国企业高了不少。   基础设施的短板更是拖了后腿,加入WTO后要做国际贸易,可印度的港口卸货效率连中国的三分之一都不到,集装箱在码头堆半个月是常事;公路坑坑洼洼,从孟买到德里几百公里的路要开十几个小时;电力更是没个准头,工厂一天停个三四次电是家常便饭,只能自己花钱买发电机,这笔额外开销又把利润压薄了。   中国那会儿可是卯着劲修高速、建港口、架电网,货物从沿海工厂运到世界各地又快又便宜,这种硬件优势印度至今都没追上。   人力资本的问题也没解决好,印度人口多,但识字率不到80%,尤其是女性识字率更低,能直接上手的熟练工人少得可怜。虽然IT行业出了不少人才,但那只是少数精英,大部分劳动力连基本的操作技能都没有,企业还得花时间花钱培训,无形中增加了成本。   而中国那会儿已经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培养了大量有文化、肯吃苦的工人,外资企业来了就能直接招工开工,这种劳动力优势是印度短期内补不上的。   政策的不连贯性更是雪上加霜,印度政党轮替频繁,左派上台搞保护主义,右派上台又喊市场化,政策来回变。比如上届政府承诺给外资的税收优惠,下届政府说废就废,企业根本没法做长期规划。反观中国的改革政策能一以贯之,哪怕遇到阻力也能稳步推进,这种稳定性让外资吃了定心丸。   这么多问题堆在一起,就算印度比中国先加入WTO,也抓不住全球化的机遇。WTO给的是平台,可印度自己的市场化基础差、政策执行弱,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本又跟不上,就像手里握着好牌,却连出牌的规则都没搞懂,自然没法像中国那样借着全球化的东风飞速崛起。   说到底,经济崛起从来不是靠“先加入某个组织”就能实现的,得把内部的规则理顺、基础打牢,不然再好的机遇也只能白白错过。

0 阅读:0

猜你喜欢

阿智通鉴

阿智通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