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铁军一语惊人:“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走西方那条老路呢?把农民都赶进城,在城市搞低收入群体的居民社区”。 说起来西方当年就是这么干的,资本一个劲地往城里拽人,农村里的年轻人全跑光了,剩下老人和孩子守着空村子,地里的活儿没人接手,最后荒得不成样子。 城里呢?涌进来的农民没技能没保障,只能挤在一块儿形成低收入社区,说白了就是贫民窟,失业率高得吓人,犯罪也跟着多,成了社会的不定时炸弹。 更别说那些大城市,人挤人车堵车,空气差得喘不上气,每年光治污染、疏交通就得花不少钱,这哪是发展,分明是给自己找罪受。 咱们这儿城镇化跑得真快,这十几年城里人口占比都快到七成了,可问题也跟着冒出来。上亿农民工进城,一半多挤在城中村或者安置楼里,挣的钱比城里人少一半还多,孩子想在城里上学、自己想看病,都得受各种限制。 城里也扛不住了,像深圳那样的地方,一平方公里挤六千多人,远超那什么国际警戒线,每天堵车能堵得人没脾气,雾霾天一年下来也得有百十来天。 农村那边更不用说,年轻人都走了,地里的荒田越来越多,村里的庙会、老手艺没人管没人问,学校和医院的资源连城里的五分之一都不到,越变越冷清。 有些人脑子里的现代化就是照抄西方,觉得农民就得消灭,乡村就得消失,把人都塞城里就能拉动消费。 那些算大账的人光顾着算数字,说什么一个农民变市民能带动二十万投资,两亿多人就是四十万亿的市场,可压根没琢磨咱们的资源能不能扛住。 这么多钢筋水泥要往地里堆,粮食和能源从哪儿来?咱们本来就不是资源特丰富的国家,这么折腾下去,污染和消耗迟早要出大问题。 之前那阵儿搞高污染高耗能的发展,不就是被这种想法带偏了,最后还引发不少社会矛盾。 温铁军说 “城镇化不是城市化”,这话真没说错。西方那套单向把人往城里赶的路子,本质上就是资本只顾着自己扩张,根本不管普通人的死活。 咱们没必要跟着走,城乡本来就不是非此即彼的事儿。现在政策也在往这方面调,强调城乡要素能双向流动,土地、人、钱都能在城乡之间好好转起来。 农村的地不用再闲着,搞搞 “三权分置”,农民能靠地多挣点钱;城里的资源也能往乡下走,不用让农村只剩空壳子。 其实农村能搞的事儿多着呢,不用非得让农民背井离乡去城里打工。搞点特色农业,或者弄弄乡村旅游、农村电商,在家门口就能挣钱。浙江那边早就有地方这么干了,农民收入比不少城里人还高。 再把农村的公路、水电这些基础设施补起来,住乡下的日子也能很舒坦。这样一来,农民不用非得挤去城里受穷,城里也不用扛那么大压力,农村还能活起来,这才是正经路子。 之前城乡分得过清,城里的地归国家,农村的地是集体的,两边市场没打通,好多资源都浪费了。农民工进城想落户难,公共服务也跟不上,可农村又留不住人,老的老小的小,活力都没了。 钱也一样,农村想借钱又难又贵,好不容易攒点钱还通过银行流到城里,就算有资本想下乡,也因为规矩没理顺,帮不上多大忙。现在要做的就是把这些障碍拆了,让人和资源能自由流动,城里乡下各有各的活法。 发展本来就不是为了造一堆城市贫民窟和空心村,得让所有人都能过上好日子。西方那种只靠城市扩张的模式,早就证明走不通了,越到后面矛盾越多。 咱们的情况跟西方不一样,人口多,地域广,农民基数大,硬要学西方,最后只会两头不落好。温铁军的话就是敲个警钟,别一门心思跟着别人走,得找自己的路子。 现在已经在往城乡融合的方向走了,不再是硬把农民赶进城。农村的土地能盘活,产业能起来,农民能留得住;城里的压力能减轻,资源能更合理。 这样下去,火车站里背着行李的农民工可能会少些,但不是因为没活干,而是因为在家门口就能挣钱;县城的安置楼还会有,但不再是低收入群体的代名词,而是实实在在的安居房。 这条路虽然难,要改的规矩多,要补的短板也多,但总比跟着西方掉坑里强。毕竟咱们发展的目的是让所有人都受益,不是只让城市膨胀,把农村抛在后面。 温铁军这一问,问的不只是发展路径,更是发展到底为了谁。只要想明白这一点,就不会再盯着西方那条老路不放了。 城乡本来就该是互相帮衬的,不是谁吞并谁,这样才能真的长久。
温铁军一语惊人:“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走西方那条老路呢?把农民都赶进城,在城市搞低收
凡之谈世界
2025-10-08 15:07:1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