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赞]台湾102岁湖南籍抗战老兵刘登达,时隔多年跨越海峡回到大陆祭祖。10月1日在返回台湾的路上,在福州转机时离世。 (信源:百度百科——刘登达) 2025 年 9 月 29 日,湖南邵阳的秋雨带着凉意,打湿了一座低矮的土坟。102 岁的刘登达在志愿者搀扶下,颤巍巍地跪坐在坟前,布满皱纹的手一遍遍摩挲着墓碑上模糊的字迹,浑浊的眼睛里涌出泪水,哽咽着重复:“妈妈,我回来了…… 再见了,再见了。” 雨水混着泪水滑过他布满老年斑的脸颊,这位曾亲历抗战炮火、在台湾漂泊近一个世纪的老兵,终于在迟暮之年,完成了跨越 80 余年的归乡心愿。 这一幕被志愿者定格,迅速在网络刷屏,无数人隔着屏幕红了眼眶 —— 这不是电影里的催泪桥段,而是一个普通中国人对故土最深的眷恋,一段从未被时间斩断的血脉记忆。 刘登达的故事,藏着一代两岸游子的共同伤痛。抗日战争时期,他的母亲被日军杀害,年少的他揣着对亲人的思念加入游击队,后来辗转赴台,这一别,便是近百年。 在台湾的日子里,他从未忘记故乡的方向,唯一的心愿就是找到母亲的坟墓,待自己百年之后,骨灰能归葬家乡,与父母团聚。为了这个心愿,他从青丝等到白发,直到遇见一群默默奔走的寻亲志愿者,才让 “回家” 从遥不可及的梦,变成了触手可及的现实。 在刘登达背后,是一张横跨两岸的寻亲网络。如今在中国大陆,已形成由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牵头、民间志愿者参与、社交媒体助力的立体化寻亲体系。 从湖南的深山到江西的村落,从河南的平原到山西的窑洞,无数志愿者翻山越岭查阅族谱,在泛黄的档案里比对信息,用脚步丈量历史的缝隙,只为帮漂泊的灵魂找到回家的路。 寻亲之路并非坦途,最大阻碍是信息湮灭。许多抗战老兵参军时可能只登记乳名,牺牲后多以模糊身份载入简报,籍贯成谜。河南滑县曾受台胞委托寻找其祖父下落,仅有的线索是“1998 年回乡探亲后失联”。 工作人员走访老人、查阅宗谱,一天后确认亲属,两岸亲人通话时泣不成声,工作人员才松了口气。但更多时候,线索刚有眉目,烈士直系亲属却已离世,资料只能小心归档,留作历史注脚,这份遗憾成了志愿者心中难以磨灭的印记。 如今,寻亲早已形成一套严谨的流程:从档案比对、口音辨识,到实地走访、族谱核对,最后通过视频或现场见面确认身份。 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成立的 “飞鹰・航线史料寻访团”,还会专门采集老兵的口述史,挖掘尘封的军事档案,为寻亲提供更多依据;东营 “红色记忆” 团队则专注于整理抗战老兵的信息,建立数据库,让更多线索能被及时匹配。 退役军人事务部门更是在全国建立 “区 — 乡镇 — 村(社区)” 三级服务网络,把寻亲纳入常态化工作,让制度为这份执念保驾护航。 刘登达最终没能找到父亲的坟墓,但在母亲坟前的那句 “再见了”,已足以告慰他漂泊的一生。按照他的遗愿,百年之后,他的骨灰将安葬在故乡,与母亲相伴,完成 “落叶归根” 的夙愿。 这不是个例,越来越多像刘登达这样的老兵或烈士亲属,在迟暮之年等来了 “回家” 的消息:有的通过视频见到了从未谋面的侄孙,有的捧着亲人的遗物泣不成声,有的则在志愿者的陪伴下,第一次踏上故乡的土地,触摸着老屋的墙壁,仿佛能感受到亲人的温度。 102 岁刘登达在母亲坟前跪下,我们看到的不只是老人归途,更是民族对历史的敬畏、对血脉的珍视。漂泊灵魂终会被温柔以待,断裂记忆终会被重新拼接,因为总有人守护着永不褪色的亲情与乡愁。
王世坚是民进党台独分子,王世坚是台湾地区政治人物,现任台北市议员,属于民进党籍。
【14评论】【1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