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母上鼠患成灾,美军使出浑身解数也毫无办法,最后使出杀手锏养猫灭鼠,不料猫咪和老鼠反倒成了朋友。我军想了一个“笨招”,却彻底解决鼠患。 航母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海上移动的钢铁堡垒,体积大,舱室多,补给频繁,天然就成了老鼠的温床。想想看,一艘航母上千个舱室,管道纵横交错,靠港时缆绳一甩,补给箱子一堆,老鼠顺着缝隙钻进来,轻轻松松安家落户。历史上,海上船只鼠患老问题了,早年帆船时代,粮食堆仓库里,老鼠啃绳索、毁食物,还带病菌,闹得船员头疼。现代航母虽用钢材建,咬不动船体,但老鼠还是爱往上爬,破坏电线、污染给养,影响作战效率。美军航母全球跑,停靠各国港口,鼠种混杂,繁殖更快,问题就更棘手。 美军航母鼠患不是新鲜事儿,从二战起就纠缠着他们。那时候,舰艇上老鼠成群,啃电线导致短路,污染食物引发疾病,士兵拉肚子发烧是家常便饭。美军先试老鼠药和夹子,撒遍舱室角落,可航母空间大,老鼠藏匿点多,药饵吃不完,夹子夹不住漏网之鱼。后期他们上高科技,红外传感器装墙上,探测动静报警,维修队冲进去抓,可老鼠聪明,适应快,警报一响就钻深层管道,抓捕成本高,效果打折。航母巡航几个月,鼠群借补给上船,问题循环往复,成了顽疾。 说到杀手锏,美军重拾老传统,养猫灭鼠。这招源于航海史,猫是老鼠克星,早年英国皇家海军、美国舰艇都带船猫,负责清鼠保粮。二战美军舰上猫队活跃,抓鼠抓得欢,士兵还给猫起名当吉祥物。可现代航母上,这法子走偏了。猫运上船,起初还管用,猫在甲板走廊转悠,逮住几只鼠,鼠数降了点。美军觉得靠谱,甚至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试过空投猫到岛上灭鼠,类似Operation Cat Drop的空军行动,空降23只猫帮村民赶鼠。 但航母环境变了,伙食管够,猫吃舰上剩饭剩菜,懒得动弹,抓鼠积极性没了。报道说,美军航母猫群胖了,专盯厨房垃圾,不追老鼠了。老鼠看准机会,胆子大起来,和猫和平共处,鼠患反弹。猫还添乱,掉毛堵通风口,抓挠设备,士兵过敏打喷嚏,卫生队忙不迭清理。更糟的是,猫尿味混舱室,影响士气。美军后来反思,猫不适合现代舰艇,政策上虽没禁,但实际用得少,转而靠化学药剂和物理屏障,可鼠患仍零星爆发,航母维修记录里总有鼠咬电线的事儿。 对比之下,我军航母起步晚,但吸取教训,从源头下手,搞了个看似笨的法子,实际管用。辽宁舰服役初期,也碰上鼠患,改造期老鼠钻空子,航行中污染给养,影响训练。常规灭鼠试了,药夹传感器,收效一般,航母太大,抓不彻底。舰队没走弯路,直接釜底抽薪,断粮断路,双管齐下。先说断粮,航母上食物是老鼠命根子,我军严管卫生,粮库冰箱全锁死,门缝用胶条封,士兵餐后残渣及时清,垃圾桶盖严实,轮班倒海里。厨师分区操作,补给箱进舱前消毒,鼠无食可觅,饿肚子就走人。这招接地气,不花哨,但执行到位,鼠群撑不住,主动撤。 再断路,更是关键。靠港补给是鼠上船主道,我军在缆绳上装旋转防鼠板,不锈钢材质,表面光滑带网格,老鼠爪子抓不住,头卡住也过不去。排水口、管道接口全焊细网,检修期大检查,每寸缝隙补上,材料耐腐蚀,经得起海水泡。建造阶段就考虑这点,设计时加防护层,通风管弯折多,老鼠钻不深。辽宁舰海试后,这套法子推广,山东舰福建舰都用上,鼠患基本绝迹。偶尔有零星鼠上船,也活不长,饿死或掉海。相比美军高科技加猫的折腾,我军这笨招成本低,维护易,长效稳,体现了务实作风。 这事儿说到底,鼠患小问题,折射大道理。航母是系统工程,细节定成败,美军全球霸主,资源多,爱试花活儿,可有时越复杂越出岔子。猫灭鼠听起来浪漫,实际不靠谱,猫吃饱了变宠物,老鼠照样祸害。我军起步,学前人经验,结合实际,堵源头不治标,省事儿有效。国际上,俄海军也养猫传统,但现代舰艇少用,转物理防鼠。英法海军靠欧盟标准,药剂加屏障,鼠患控制中。美军近年报告显示,航母鼠咬事件仍偶发,维修预算年年涨,暴露管理短板。
二战时日本海军的溃败,并非输在单舰性能,而是栽在落后的作战理念、跑偏的建造方向,
【5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