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美国布朗大学“战争成本核算”项目7日公布报告显示,新一轮巴以冲突发生两年来,美国向以色列提供的军事援助达217亿美元。 布朗大学这份“战争成本核算”报告算是把美国对以色列的军援底裤扒得明明白白,两年217亿美元砸下去,表面看是撑盟友,实则把自家军备计划搅得鸡犬不宁,还顺带暴露了中东战略的大转向。 这217亿里藏着不少门道,93亿传统军援还算按部就班,剩下124亿紧急补充拨款才是真正的“乾坤大挪移”,说白了就是从美军自己的装备预算里硬抠出来的,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玩法,直接让美军的现代化进程踩了刹车。 陆军的“远程精确火力”项目就是最典型的受害者,18个月的延迟可不是小事,要知道美军原本指望这型武器对冲对手的远程打击优势,现在进度一拖,等于在关键战力上主动让出了时间差。 海军的“星座级”护卫舰更惨,从20艘砍到15艘,一下少了5艘主力舰,每艘护卫舰造价近10亿美元,这可不是砍几棵树那么简单,直接导致美国海军在大西洋和地中海的巡逻密度都得重新调整。 更要命的是这种抽调带来的连锁反应,美国海军的“高超音速空射进攻性反舰武器”项目直接因为预算不够被砍了,原本计划2029年形成战力的“航母杀手”就此夭折,陆军的“暗鹰”高超音速导弹也跟着遭殃,部署时间从2023年拖到2025年底,至今连基本作战能力都没法证实。 美军自己都承认,现在手里连一款能部署的高超音速武器都没有,这跟给以色列塞武器时的大方劲儿比起来,简直像两家人过日子。 钱花出去了,给的东西也跟以前完全不是一个路数。2023年之前美国给以色列的还都是些防御性家伙事儿,比如“铁穹”防空系统的弹药、“爱国者”导弹,主打一个让以色列“能扛住”,那会儿美国对以色列的定位就是“地区安全支柱”,说白了就是当个中东稳定器,别出乱子就行。 但2024年之后画风突变,F-35I战机的配套弹药、GBU-28“掩体破坏者”钻地弹、甚至连网络战装备都送上了门,这哪儿是防御,分明是给以色列的拳头戴上了钢套,就差直接递上作战地图了。 以色列拿着这些新家伙事儿,动手也确实更硬气了,2025年7月直接派F-35战机挂着美国给的钻地弹,精准炸了叙利亚的总统府、国防部,把人家的“神经中枢”一锅端,这要是放在以前,光靠防御性武器根本干不成这种主动出击的活儿。 特朗普政府2025年2月还追加了74亿美元军援,连2000磅的重型炸弹都解了禁,明摆着就是让以色列放开手脚打。 这种援助转向背后,是美国对以色列的定位彻底变了,从“地区安全支柱”改成了“战略进攻支点”。说白了,美国就是想借以色列的手在中东当“太上皇”,自己不用亲自下场,就能把影响力撒出去,这就是所谓的“互补性权力投射”协作。 以色列也确实给力,一边跟阿拉伯国家搞关系正常化,一边用美国给的武器打压对手,成了美国在中东的“放大器”。 为了让这个支点稳当,美国在联合国都快把否决权用滥了,新一轮巴以冲突以来,但凡涉及以色列的不利决议,美国二话不说就一票否决,政治上给足了底气。 更关键的是,以色列背后的游说集团在美国能量极大,能直接影响高层决策,这也是美国愿意砸钱又让权的重要原因,毕竟选票和利益绑定在这儿摆着。 但这事儿对美国自己的反噬也挺明显,美军的装备缺口越来越大。就说“萨德”反导系统,美军总共才7套,既要盯中东,又要顾西太平洋,现在还得抽一套给以色列,陆军自己的防空反导升级都被拖慢了。 高超音速武器项目被拆解得七零八落,一会儿上马近10个项目分散精力,一会儿又因为没钱砍项目,到最后啥也没搞出来,眼睁睁看着别人领先。 这种“肥了盟友瘦了自己”的操作,本质上就是美国想维持霸权又力不从心的表现,只能靠牺牲自家军备来捧红代理人。 以色列拿着美国的钱和武器在中东耀武扬威,美军却在背后为预算发愁,这种错位的投入,不知道还能撑多久。
10月8日,美国布朗大学“战争成本核算”项目7日公布报告显示,新一轮巴以冲突发生
山河又月明
2025-10-09 09:54:05
0
阅读: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