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欧美死活不肯给中国大飞机适航证会如何?说句不好听的,如果拿不到欧美的适航证,C919还真干不掉波音。对新飞机来说,这张证就是跨入国际市场的“门票”。没有FAA和EASA的同意,它就不能在欧美上空飞。而买家也很看重心理安全感:只要欧美认可了,那飞机就值钱、也更靠谱。 一架飞机想飞出国门,靠的不光是发动机和翅膀,还要那一张薄薄的“适航证”。 这张证就像门票,没有它,很多国家的天空都飞不过去。 C919在国内早拿到了中国民航局的型号合格证,也在航线上飞了两年多,航班运行稳定、安全记录漂亮。 可到了欧美,这扇门始终没打开。 在国际航空市场,适航证就像是飞行护照,拿到证,飞机能在全球主流机场起落,能被金融机构认可、能进入租赁体系。 拿不到证,别说飞欧美,连很多跟着欧美标准走的国家都飞不了。 因为没有FAA认证,他们不敢订购C919。 对航司来说,不仅担心航线限制,还担心飞机卖不出去、残值没保障。 这一切看似是技术问题,实质上早成了产业博弈。 欧美的认证体系不仅是安全标准,更是市场规则的延伸。 从几十年前建立起那套认证机制起,他们就在用规则掌控全球天空。 波音和空客凭着适航体系和配套服务,建立了维修、培训、融资、备件的完整闭环。 新玩家想闯进来,不是拼一架飞机,而是要撬动整个产业生态。 中国商飞的C919在这样的体系下,注定要经历“磨合”。 面对封锁,中国没有停下脚步,C919在国内航线上积累了大量飞行数据,也在加快发动机、航电系统等核心零部件的国产替代,在逐步摆脱零部件进口依赖问题。 而且中国同时在国际上寻找“替代路线”。 既然欧美的门暂时关着,那就去建新的桥。 亚洲、中东、非洲、拉美这些市场对飞机的需求量很大,监管要求相对灵活,也可能会成为新的客户。 如今中国民航局和欧洲航空安全局已签署适航互认协议的实施文件,为未来在欧盟的取证打下基础。 C919的核心竞争力并不只是价格,而是背后完整的产业链潜力。 飞机制造能带动材料、电子、机械、服务、培训等上千亿产业投资。 即便一开始只能在国内和周边市场运行,这个体量也足够让它生存并发展。 根据中国商飞预测,未来二十年中国市场需要超过8000架干线飞机。 欧美拖延发证的策略看似占了上风,但时间不一定站在他们那边。 全球民航业的中心正在东移,中国的航空出行量、航线密度和市场增速都居世界前列。 C919如果能在国内市场跑稳、积累口碑,再拓展到那些愿意接纳中国标准的国家,就能形成新的“信任圈”。 到那时,欧美那道墙就算还在,也会变薄。 每一次国产飞机的起飞,都是对规则的一次挑战。 波音空客靠几十年积累的体系守住高地,而中国在一点点筑自己的塔。 欧美拒发适航证,在短期确实让C919错过了一些市场机会,但也逼出了自主创新的决心。 只要技术和安全表现继续过硬,市场迟早会投票。 真正的较量不是证书,而是产业信心。 因为有了自己的标准,它也能飞得更远。 中国制造的大飞机要想赢,不靠怨声载道,而靠飞得稳、飞得久、飞得好。 天空很大,规则再高,也挡不住一架起飞的飞机。 信息来源:《金融时报中文网》《中国C919大飞机加速海外认证》
中国大飞机2025年预计交付量19架,其中包含c909.12架就是arj21
【4评论】【5点赞】
那个
那就我国禁用波音空客,谁怕谁
用户14xxx22 回复 10-09 14:16
那中国人就改坐高铁进出国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