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朴树的母亲对他说:“你已经在家啃老5年了,要不要出去刷盘子养活自己?

青衫栀幽音 2025-10-12 21:55:47

1998年,朴树的母亲对他说:“你已经在家啃老5年了,要不要出去刷盘子养活自己?”朴树却说:“我写两首歌,包赚不赔! ”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朴树,1973年生于南京,成长在一个学术氛围浓厚的家庭,父亲是北京大学的地球物理教授,母亲则是一位计算机学者,这样一个背景本应为他铺设一条传统的学术道路,但命运却总有些不同的安排,从小,朴树就展现出了与家人迥异的兴趣,尽管身边的一切都在催促他走上科学研究的道路,音乐却在他的生命中占据了不可替代的地位。   他对音乐的兴趣在少年时期便显现出来,在那段时间里,他并未因为父母的期待感到压迫,反而在音乐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节奏,尽管家中充满着学术讨论和研究的声音,朴树依然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坚定地追寻自己的梦想,吉他成了他最亲密的伴侣,他花费了大量时间自学,逐渐摸索出属于自己的旋律与节奏。   父母希望他能走上学术道路,这让朴树的内心常常感到纠结,他在父母的期待和自己的理想之间找不到平衡,最终,选择了从首都师范大学退学,投身于他热爱的音乐创作,这一决定,虽未得到家人的理解,但家中并没有强烈的反对声,父母只是在默默地为他提供支持,给他一定的自由去追寻自己的梦想。   朴树的决定不仅仅是对学术道路的放弃,更是对自己生活方式的坚定选择,退学后,他过上了与世隔绝的生活,在那五年里,他没有外出工作,而是把自己的房间改成了工作室,专心于音乐创作,他的生活节奏与外界完全不同,日复一日地写歌、练琴,尽管物质条件有限,但他并未放弃自己的音乐梦想,相反,这段时间成为他音乐创作的积累期。   就在他自我封闭的日子里,命运给了他一个转机,通过朋友的介绍,他终于在1998年见到了高晓松,这次见面,改变了他的音乐生涯,高晓松对朴树的音乐才华产生了兴趣,随即签下了他,对于朴树来说,这一切并非偶然,而是多年来不断坚持的结果,他用自己的方式与世界沟通,让音乐成为他与外界互动的桥梁。   高晓松的签约成为了朴树音乐事业的起点,他的第一张专辑《我去2000年》于1999年发布,其中的歌曲,如《白桦林》,迅速获得了市场的认可,音乐成为他突破沉默的武器,他开始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年轻人,变成了中国乐坛的一颗新星,尽管如此,朴树依旧没有追求名利的渴望,他在面对大众的关注时,依旧保持着冷静和理性,他的音乐,不仅是创作,更是他内心真实情感的表达。   成名后的朴树,并没有迎接公众的热情与追捧,而是选择了继续保持低调的创作方式,尽管周围的环境鼓励他频繁出现在公众面前,参与各种商业活动,他却始终不为所动,他更看重的是音乐本身的纯粹与真实,他深知,只有通过不断精进自己的创作,才能保持艺术的独立与高远,他的音乐并不迎合市场需求,而是源自他内心最深处的感悟与思考。   与此同时,朴树的家庭生活也发生了变化,婚后,他和吴晓敏共同生活,在远离喧嚣的郊区过着平静的日子,他开始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反思生活,去体验音乐创作的不同面貌,尽管他偶尔会参与一些小型的演出,但他从不急于公开自己,他知道,只有将时间和精力花在创作上,才能够创作出打动人心的音乐作品。   朴树的态度,尤其是在面对市场的浮躁时,显得格外坚决,他始终坚持自己不追逐名利、不为商业所动的信条,在一个充满了快速消费和热衷炒作的娱乐圈中,朴树显得格外独特,他不像那些忙于出专辑和参与综艺节目的音乐人,他的创作不以数量为目标,而是力求每一首歌都能传递出他对生活、对世界的独特理解。   朴树的音乐哲学体现在他的作品中,无论是早期的《白桦林》,还是后来的《平凡之路》,都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他的歌不只是旋律的堆砌,更是一种情感的宣泄,他通过音乐讲述着属于自己的故事,他并不急于让世界理解他,反而通过音乐让自己和听众建立起心灵的共鸣。   他曾说过,音乐是记录生活的方式,是自己内心世界的一种表达,在他的作品中,听众不仅能感受到音乐的美,也能触摸到他内心的孤独与坚持,朴树从未过度装饰自己的歌曲,他对待创作的态度是严谨的,每一首歌的诞生,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精心打磨的,他希望自己的音乐能给人带来平静和思考,而不是浮躁和浮华。   信息来源:原文登载于澎湃新闻 2023年5月16日 关于‘50岁的朴树,成了要钱不要命的“疯子”?’的报道

0 阅读:0
青衫栀幽音

青衫栀幽音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