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帮出了个白眼狼! 沙特阿拉伯宣布了, 10月9日,沙特阿拉伯外贸总局一纸公告,矛头直指中国商品——对原产于中国的饮料易拉罐铝盖正式立案反倾销,直白点说,正是红牛、可乐、气泡水最常用的小尺寸盖! (阅读前请点个赞,点个关注,主页有更多你喜欢看的内容) 根据正式通报,这次调查是沙特本土生产商主动申请的,倾销调查看的是2024年一整年的数据,损害调查更是往前追溯了四年,从2021年就开始算。 可中国的易拉罐铝盖之所以能进沙特市场,根本不是靠低价倾销,而是咱从铝矿开采到精密冲压的全产业链撑起来的优势。 河南的铝加工企业能把原材料损耗控制在0.3%以内,广东的工厂靠自动化生产线,更是把良率稳定在99.2%以上,成本自然比沙特本土那些小作坊低,可售价从来没低于过合理利润线,这是“价格和质量的双重优势”,跟倾销半毛钱关系没有。 更别说沙特自己的饮料企业早就习惯了用中国铝盖,红牛中东公司去年采购的铝盖里78%是中国货,要是真有倾销,这些企业早该跳出来反对,可现在跳出来的却是没竞争力的本土生产商,这吃相也太难看了。 最让人寒心的是,沙特这记反倾销大棒,是砸在了曾经救它于水火的恩人身上。 当年2023年沙特搞“2030愿景”转型,石油收入下滑、财政赤字飙到GDP的8.3%时,是中国二话不说签了200亿美元的光伏电站合同,让沙特的可再生能源占比从1%冲到了12%。 是中国建筑集团带着1.2万名工人,在利雅得建未来城,光第一期就创造了4.5万个就业岗位;还是中国率先跟沙特搞石油人民币结算,帮它避开美元波动的坑,2024年中沙石油贸易用人民币结算的比例都占到35%了。 就在上个月,中国还刚跟沙特基础工业公司,签了10亿美元的技术合作协议,帮它升级铝加工生产线,结果转头就被反咬一口,对着中国的铝盖产品立案调查,这和吃饭砸锅没什么区别。 更可笑的是,沙特这套“反倾销”把戏早就玩过,只不过以前没敢对中国这么核心的产品下手。 普华永道去年10月就报道,海湾合作委员会(GCC)对中国的铝合金板带材征了7.1%到20%的反倾销税,结果沙特的建筑企业照样偷偷从中国进口,因为本土产品不仅贵20%,精度还不达标,最后只能搞“明征暗放”的小动作。 这次对着易拉罐铝盖下手,说白了就是本土产业实在顶不住了,沙特的铝加工企业大多是中小型作坊,连最基本的精密冲压设备都得从德国进口,生产一个铝盖的成本比中国高37%,根本没法竞争,就只能靠政府搞贸易保护。 可他们也不想想,中国从来没对沙特搞过这种小动作,就算2024年10月商务部对沙特的乙醇胺搞期终复审,也是因为沙特企业真的存在倾销,最后也只征了10.1%到27.9%的税,比美国的76%到97.1%温和多了,这已经是给足了面子。 沙特大概没有意识到,他们这样搞所谓的“贸易保护”,最后坑的只能是自己人。 要是真征了反倾销税,首先倒霉的是沙特的饮料企业,铝盖成本一涨,红牛、可乐的终端售价就得涨15%到20%,老百姓肯定不买账,最后企业要么裁员要么倒闭。 而且中国的铝盖企业,早就不是只靠沙特市场吃饭了,2024年对东南亚的出口增长了42%,对非洲的增长更是达到58%,少个沙特市场顶多是短期阵痛,可沙特的饮料企业去哪找性价比这么高的替代品? 欧洲的铝盖贵30%,土耳其的质量不稳定,最后还得回头求中国,这就是自作自受。 有人可能会认为“这是正常的贸易摩擦”,可正常的摩擦讲的是公平,不是忘恩负义,中国对沙特的帮助从来不是单方面的,是“你有石油我有技术”的共赢,可沙特现在却把共赢变成了“我要利益,还要打压你”的自私。 就像9月25日,中国海关总署刚给沙特的椰枣放宽了进口检疫标准,让它的椰枣对华出口增长了63%,结果没过几天就收到了反倾销公告,这种态度谁不心寒。 要知道中国企业从来不怕公平竞争,东莞的铝盖企业早就说了,愿意提交生产成本、出口价格的所有数据应诉,可沙特敢不敢公开本土企业的真实成本? 这么看来,沙特这步棋走得又蠢又短视,它以为靠贸易保护能扶起本土产业,却忘了产业升级靠的是技术和合作,不是关起门来当“温室花朵”。 他们以为能靠反倾销拿捏中国,却忘了中国手里握着光伏技术、基建能力、市场规模的王牌。 要是真把中国惹急了,暂停光伏技术输出,沙特的“2030愿景”就得往后拖五年;要是中国的饮料企业集体涨价,沙特老百姓就得为一瓶可乐多掏一块钱。 这种损人不利己的事,亏得还是号称“战略伙伴”的国家干出来的, 希望沙特能早点清醒,别真把恩人当成敌人。 中国从来没指望沙特“感恩戴德”,但至少得讲点基本的道义和公平,别拿着中国的帮助当资本,反过来捅中国一刀。 要是这次反倾销真的落地,伤的不仅是中国企业的心,更是中沙多年的合作根基。
美媒:中美大打将导致第三次世界大战,美国将丢掉世界霸主地位。美国媒体表示,未来如
【50评论】【3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