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宝仓将军:提前3个月安排家人撤离台湾,距他被捕仅有两个月。 明知台湾已是白色恐怖的漩涡,却在危险来临前火速送家人离境,自己留在最险处;明明再撑一阵或许就能团聚,却最终倒在刑场——陈宝仓将军1950年的这个选择,藏着革命者最沉重的取舍。 您琢磨琢磨1950年的台湾,那可不是一般的乱,特务们穿着便衣满街晃,见着可疑的人就抓,连街坊邻居说话都得压低声音,生怕被人听了去打小报告。陈宝仓将军当时是国民党的中将,表面上风光,暗地里却在给组织传情报,这份差事,每走一步都像踩在刀尖上。 他是3月份就开始安排家人走的,那会儿离他5月份被捕,就差俩月。为啥这么急?因为他已经察觉到风声不对了,之前联系的一个同志突然没了消息,他知道,特务们很可能已经盯上了这条线,再晚一步,妻儿都得跟着他遭殃。 送妻儿去香港那天,他没去码头,就站在自家阳台看着他们的背影,手里攥着块孩子玩过的小木头枪,指节都捏白了。不是不想去送,是不敢去,他怕自己的身份暴露,给妻儿招来麻烦,更怕见了孩子的脸,就舍不得松手,耽误了撤离的时间。 有人说他傻,都安排好家人了,自己咋不跟着走?可您别忘了,他手里还攥着一份重要的防御工事图,那是多少同志冒着风险才收集来的,要是他走了,这图就送不出去,前线的同志就得多流多少血。他心里清楚,自己这一留,大概率是回不来了,但比起情报的重要性,个人的生死,他早就抛到脑后了。 被捕前的那两个月,他活得比谁都小心,每天该上班上班,该开会开会,脸上看不出半点慌张,可夜里回到空落落的家,就着煤油灯抄情报,手都不敢抖一下。他知道特务在盯着他,所以每一个字都写得像公文,把情报藏在书的夹缝里,等着联系人来取。 5月份被捕的时候,他正在书房整理文件,特务踹门进来,他没反抗,只是慢慢把手里的纸条揉成一团,塞进嘴里咽了下去——那上面是下一个联系人的地址,就算自己落网,也绝不能把同志供出来。您瞧瞧这份骨气,都到这份上了,想的还是保护战友,这才是真英雄啊! 在牢里,特务们用尽了办法逼他招供,打他、饿他,可他愣是一句软话都没说,反而笑着跟特务说:“要杀要剐随便,想从我嘴里套东西,门都没有!”他知道,自己多扛一天,组织就能多转移一些同志,这点罪,比起革命的大义,根本不算啥。 后来牺牲的时候,他才56岁,离新中国成立刚过一年,差一点就能看到胜利的曙光。他提前送家人走,不是不爱他们,而是太爱了,所以才要把他们推到安全的地方,自己留在最险的地方扛着;他明明能跑,却选择留下,不是傻,是心里装着比生命更重的责任。 咱们现在说起这些革命者,总说他们伟大,可这份伟大,都是用一次次痛苦的取舍堆起来的,是把小家往身后一放,把大家扛在肩上的勇气。陈宝仓将军的选择,不是一时冲动,是一个革命者深思熟虑后的担当,这份担当,值得咱们记一辈子。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郭正亮:“台湾的终结即将来临”!邱毅:“台湾不需武统了”!这两天,关于台湾的
【38评论】【3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