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一孤儿成年靠乞讨为生,在他23岁时,突然从中央来了一批人:“我带你找妈去,你妈是个首长,快跟我走”。 1951年,一个叫石来发的年轻人,生活彻底被颠覆了。 在此之前,他只是井冈山地区一个衣衫褴褛的孤儿,蜷缩在街角,手里那个有裂纹的搪瓷碗,就是他全部的家当。 命运这东西,有时候真的不讲道理。 几辆黑色的轿车开进乡里,几个干部模样的人径直找到了他。他被告知,自己其实是一位高级干部的儿子。石来发的第一反应不是惊喜,而是愤怒,他觉得这简直是天大的玩笑。 直到一张泛黄的旧军装照片摆在他面前,他才被迫接受了这个从天而降的身份。这个23年来只知道乞讨为生的年轻人,就这样被带离了熟悉又贫瘠的家乡,一路颠簸到了广州市委招待所。 在那里,他见到了自己的亲生母亲,曾志。她是一位久经考验的革命战士,17岁就投身洪流。见到儿子时,这位坚强的女性双手颤抖,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嘴里满是道歉的话语。 而石来发,面对这个既陌生又亲切的母亲,局促不安地从喉咙里挤出三个字:“不怪你。” 温情过后,是现实的请求。 石来发鼓起勇气,希望母亲能帮他在城里找份工作,让他彻底告别过去那种日子。 他以为,这下总算能改变命运了。 然而,曾志沉默了。 她拒绝了儿子的请求,告诉他,不能因为是她的儿子就搞特殊化。 她说,他是“井冈山的儿子”,他的根应该在那片养育了他的红色土地上。她并非不爱儿子,当年红军紧急转移,环境残酷,她才把出生仅26天的他托付给了副连长石礼保。 临别时,曾志没有给钱,而是送了儿子几件新衣服和一支钢笔。这份礼物的分量,远比一份工作要重得多。钢笔,是希望他学习自强;新衣,是母亲不逾越原则的关怀。 石来发回到了井冈山。 他没有抱怨,而是真的从零开始,学着拿起锄头耕作。那双曾经只懂得端着破碗的手,很快就磨出了厚厚的老茧,皮肤也被晒得黝黑。乡亲们没有看他笑话,反而无私地帮助他,让他真正融入了这片土地。 从那以后,他与母亲的联系,不再是身份的索取,而是一种全新的交流。 每年,他都会把自家种的粮食寄给母亲。曾志则无比珍视这些带着泥土芬芳的礼物,在回信中细细地关心着他的生活。 后来,石来发成了一名优秀的农民,还担任了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的护林员。 他终身守护着这片土地,守护着养父石礼保和其他牺牲烈士的安息之地。 他用一生的朴实坚守,完美回答了母亲当年那道关于人生价值的“考题”。 他没有活成“首长之子”,却真正活成了“井冈山的儿子”,成为了母亲革命信仰最生动的延续。 主要信源:澎湃新闻——战火中,她含泪离开刚出生26天的孩子!23年后重...
刷到江西那位49岁父亲吼女儿的视频,我直接愣住了——“你没资格指责我们穷,这个家
【120评论】【3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