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提问:“究竟用什么方法才能击败中国?”美国哈佛大学神学院教授大卫・查普曼回答:“美国永远也无法打败中国。中国之所以不可战胜,是因为他们从未忘记自己的文化。中国人有一种独特的民族特性,这种特性可能连他们自己都未曾察觉,正是这一特性让他们坚韧不拔,始终屹立不倒!” 美国总想着用武力、制裁那套来压人,可他们不懂,中国从来不是靠“硬拼”立世的,是靠文化里的韧性和抱团劲儿。这种刻在骨子里的特质,从历史到当下一直没断过。 一百五十年前左宗棠抬棺出塞收复新疆,大军在荒漠里缺补给,三千天津杨柳青货郎挑着竹篓就跟上去了,里头不过是年画、膏药、针头线脑这些不起眼的物件。 可别小看这些货郎,他们手里拿着朝廷给的“龙纹执照”,跟着军队翻雪山过戈壁,不仅卖货给士兵,还成了编外后勤队——骆驼队最多时一次出动2000多头,把新疆的土特产运到内地,再把京津的百货拉回来,硬生生在乌鲁木齐的荒地上建起了“小杨柳青”商贸街。 后来朝廷没钱给新疆拨军饷,还是这些货郎出身的商帮拿出巨额银两救急,《新疆图志》里都记着他们“官中协饷不继时,犹时资以挹注”的义举。 那些竹篓里的针头线脑,看着不起眼,却是维持大军士气的“精神粮草”,这就是散落在民间的力量,平时是生意人,国家需要时就成了守土的后盾。 这种抱团韧劲儿到了现代更显眼。上世纪六十年代,河南林县人凭着一双手在太行山绝壁上凿出了红旗渠,整整九年时间,3740多万个工日砸在这条渠上,算下来相当于全县每人要出近百个工。 当时国家投资只占14.94%,剩下的全靠县社队自筹,民工们自己烧石灰14.5万吨,自己造水泥5170吨,连工具坏了都自己修,硬生生节省出1293万多元。 要知道那会儿没有大型机械,绝壁上的隧洞全靠钢钎凿、炸药炸,光是总干渠就挖了429万立方米石方,相当于把一座小山挪了位置。林县人不是天生会开山,可为了活下去、为了子孙后代,几千个普通农民拧成一股绳,这股不服输的韧劲儿,就是文化里“人定胜天”的活注解。 2008年汶川地震更能看出这种“散是满天星”的特质。映秀镇废墟里,20岁的资阳小伙尹春龙只是个普通志愿者,却在弥漫着腐尸气味的废墟里徒手挖了七天,硬生生打出一条7米长的通道,给被埋179小时的马元江递去葡萄糖水,最终帮消防员救出了这位最后的生还者。 后来他还背着失事飞机机长的遗体,在峭壁上肩扛手推护送烈士归队。而他只是当时全国130多万志愿者中的一个,还有更多没留名的人——唐山的农民开着自家拖拉机跨省去送物资,浙江的老板带着员工自驾去灾区搭帐篷,全国民众短短几个月捐了652亿元善款。 这些人平时忙着打工、做生意,可灾难一来,不用谁号召就自发站出来,这就是刻在骨子里的共情与团结。 2020年新冠疫情突袭武汉,这种团结更是被放大到极致。 武汉封城当天,全国各地的医疗队就开始往湖北赶,最终4.2万名医护人员驰援荆楚,相当于每天有近3000名医护人员“逆行”。湖北以外的省份像“对口帮扶”一样,把最好的物资往武汉送:山东的蔬菜、黑龙江的大米、广东的口罩,光是河南一个省就送去了60多万吨物资。 更有意思的是那些普通人:武汉的外卖小哥骑着电动车穿梭在空荡的街头,给医护人员送盒饭;上海的退休工人连夜赶制防护面罩;成都的菜农骑三轮车走了40公里,把自家的蔬菜捐给医院。 美国人总在算中国的口罩产能、疫苗数量,却没看到这些数据背后,是无数普通人自愿搭起的“生命防线”——他们不是军人,不是官员,只是被文化滋养出的中国人,知道“国家有难,匹夫有责”不是句空话。 这种文化韧性最厉害的地方,是它从不是靠口号维系,而是藏在柴米油盐里。就像杨柳青货郎赶大营不是为了留名,是为了谋生也为了帮衬大军;红旗渠的民工凿石头不是为了领奖,是为了让孩子有水喝;尹春龙挖废墟不是为了成名,是见不得有人被困。 美国人喜欢用“利益捆绑”解释集体行动,却不懂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是种文化基因——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古训,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俗成,这种观念早融进了血脉。 美国打不败中国,不是因为武器多厉害,是因为这文化养出来的中国人,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平时看着普普通通,各自为生活奔波,可只要国家需要、民族有事,那种刻在骨子里的坚韧、团结、家国情怀就会冒出来,挡都挡不住。
快报快报!就在刚刚!新加坡的部长劝中国要顺从美国的关税政策,不要以眼还眼以牙
【165评论】【3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