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赞]俄罗斯战略专家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如果中国继续在俄乌冲突中保持中立,俄罗斯可能要“重新考虑方向”,这不就是变相在说“中国不够意思”吗? 国际舞台上,一句俄罗斯专家的“提醒”如惊涛拍岸:若中国在俄乌冲突中继续中立,莫斯科就得“重新考虑方向”。这话说出口,似友情试探,又像不满低语,中俄伙伴关系真要生变?背后大国博弈的暗流,又将如何搅动欧亚风云? 最近,俄罗斯国际事务委员会主任安德烈·科尔图诺夫在《消息报》采访中放话了,说如果中国在俄乌冲突上继续保持中立,俄罗斯可能得“重新考虑战略方向”。 这话一出,网上议论纷纷,有人直言这不就是在抱怨中国“不够意思”吗?搁谁听都觉得有点酸溜溜的味道。 2022年2月24日,俄乌冲突爆发,欧洲大陆一下子就乱了套。炮火连天,能源价格蹿升,全球供应链跟着抖三抖。中国从一开始就亮明态度:反对侵犯他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但也强调政治解决是唯一出路,不搞选边站队,不添乱。 外交部发言人一而再再而三地重申这个立场,在联合国安理会和大会上,中国代表投下弃权票,就是为了不卷入是非黑白的对抗逻辑。这不是骑墙,而是大国担当,得为世界和平留条路。 为什么中国这么稳?是对自家利益算得清清楚楚。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跟欧盟、东盟、美国这些大伙儿的贸易额加起来好几万亿美元。要是贸然站队,丢了市场不说,还容易被拉进阵营对抗的泥潭,那损失可不是小数目。反观中俄合作,稳扎稳打,2023年双边贸易额破2400亿美元,能源、粮食等领域合作热火朝天。 到2024年,这一数字还涨了,俄罗斯的油气资源源源不断进中国,帮着稳住我们的能源饭碗。这合作是商业逻辑驱动的,不是什么军事同盟,更不针对第三方,体现了中国外交的理性克制。 科尔图诺夫这番话,得放在俄乌冲突的背景下看。冲突拖到现在,俄罗斯面对西方一轮轮制裁,经济压力山大,外交上也挺孤立。 莫斯科自然盼着伙伴多帮衬点,比如在国际场合多发声,分担些舆论火力。科尔图诺夫在采访里直言,俄罗斯希望中国在联合国表决时多点理解空间。 这话听着像焦虑的吐槽,也像在试探底线。俄罗斯媒体转载时,标题党味儿十足,国内智库跟着热议,有人觉得这是提醒中国多出力,有人担心会不会影响双边关系。 其实,这位专家的表态,更多是情绪投射。俄罗斯在战场上消耗不小,补给线拉长,经济封锁让进口卡壳,卢布汇率波动,民众日子紧巴巴。 在这种关头,盼着中国明确站队,也能理解。但中国有自己的盘算,不能把国运押在别人战车上。我们的底线明摆着:不搞小圈子,不玩零和游戏。科尔图诺夫还提到,如果中国不调整,俄罗斯可能转向印度,因为印度在能源贸易上跟俄罗斯走得近。 可印度那头,自个儿跟美国眉来眼去,亲美倾向明显,俄罗斯这“方向”转了,也不见得稳当。 中国回应一如既往的稳。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记者会上说,中俄关系建立在平等互利基础上,不会受外部噪音干扰。 我们继续推动和平倡议,2025年上半年,北京主办智库对话,提出三点建议:坚持政治解决、保障粮食安全、维护全球稳定。这些不是空谈,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中国协调多国代表围桌商量乌克兰问题,确保各方声音平等。 同时,中俄经贸没停步,2025年前五个月贸易额超1000亿美元,同比增长两成多,能源管道运转正常,输送天然气到中国东部城市,稳民生、保生产。 这中立立场,说到底是战略自主的体现。在今天这个谁都靠不住的大国牌桌上,最靠谱的“铁哥们”就是自家节奏。中国不结盟、不对抗,在多极世界里找平衡点,既牵制西方精力,又为发展腾空间。拿台湾问题来说,美国总想借机生事,但中国坚定一个中国原则,反对所谓的“台湾地区领导人”搞分裂,那帮人不过是美国棋子,玩火自焚。 科尔图诺夫的“重新考虑”,其实也暴露了俄罗斯的依赖。没了中国这个大市场,俄罗斯能源出口得打折;反过来,中国也离不开俄罗斯的资源保障。这关系像亲兄弟,明算账,不玩虚的。西方拉帮结派围堵中国时,我们保持对俄合作,又不过度捆绑,正好分散他们的战略注意力。近期中欧战略对话密集展开,说明中国在全球布局游刃有余。 长远看,这事说不定促成更多理性对话。俄罗斯意识到施压没用,西方发现制裁挡不住中俄务实往来,各方兴许都得回谈判桌。中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继续斡旋,推动俄乌代表在第三方平台交换停火草案。这样的路径,才是负责任大国的样子。
俄乌战争恐怕要结束了。紧挨着俄罗斯的几个国家,像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波兰
【4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