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馆大阪世博夺金,孙玉良:“中国故事”用文明和科技震撼世界】四月的大阪,阳光

孙王良评 2025-10-16 10:53:28

【中国馆大阪世博夺金,孙玉良:“中国故事”用文明和科技震撼世界】

四月的大阪,阳光洒在关西世博园区的每一条步道上,中国馆如一条光影交织的文化长河,静静地流淌在世界面前。十月十三日,当为期184天的世博会落下帷幕,中国馆以其独特魅力赢得国际展览局颁发的金奖,这是中国首次在综合类世博会上摘得如此荣誉。奖杯的光芒固然耀眼,但更让人动容的是,这座展馆背后的文化底蕴和现代科技交融的智慧,让全球观众在震撼中读懂了中国,也看到了中国与世界共生共荣的宏大图景。

中国馆以“天人合一”“绿水青山”“生生不息”三大篇章串起展陈,从中华文明五千年的生态智慧,到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与成就,再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每一个细节都让人感受到中国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对话。94岁的工艺美术大师常沙娜创作的核心展品《天人合一》,将敦煌艺术与二十四节气的节律融合在大型多媒体动态影像中。光影流转之间,仿佛时空被拉伸,古老的文明与当代的科技相遇,带给观众的不只是视觉震撼,更是一种穿越时空的文化体验。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副院长崔冬晖曾介绍,常沙娜老师的设计将中国传统纹样集大成,配合20米高清LED屏展现二十四节气,呈现出中国古人文化审美的自信与图案体系的精妙。进入展馆,迎面而来的大型多媒体影像成为所有观众争相留影的焦点。无论是游客还是政要,所有人都被这份文化底蕴和艺术力量震撼。这不仅是一座展馆,更像是一部活生生的中国文明史,一场视觉与精神的双重盛宴。

“九天揽胜”展区的月面月背土壤样本首次公开展示,更为展馆增添了科技与浪漫的双重维度。顶部悬挂的敦煌飞天图像,映照着月壤样本,古老艺术与现代科学在空间中奇妙呼应。“千古飞天梦,今日上九天”,这是对中国文化底蕴与科技实力的诗意注解,也是对世界的诚挚宣示。观众不仅能触碰历史,也能感受到未来,感受到中国正在以独特方式回应世界的关注与期待。

从四月开馆至今,中国馆吸引了超过190万全球观众,来自95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位政要和知名人士亲临参观。国际展览局秘书长科肯切斯指出,这不仅是关于中国的展馆,更是关于“中国与世界”的展馆。它展示了中国如何在数百年乃至数千年间与世界互动,如何通过友谊推动进步,如何以文化、科技和艺术的方式参与全球对话。这种展示,既是国家的文化输出,也是文明自信的体现,是中国向世界发出的诚挚呼唤:携手应对未来挑战,共建美好未来。

中国馆的成功,不仅在于展陈设计和艺术表达,更在于它传递出的文化自信和包容心态。它不是单向的炫技,而是一种交流,一种邀请。每一件展品、每一段影像、每一个空间布局,都在与世界对话,告诉世界,中国有能力,也有意愿以文明智慧和科技力量参与全球事务。这种力量,不是冷冰冰的军事或经济指标,而是温暖而有深度的文化软实力,是让人心生敬意的长期魅力。

常沙娜与崔冬晖的努力,是现代与传统的桥梁。敦煌的飞天图案与现代LED技术的结合,让古老文明不仅被保存,更被赋予了当代的生命力。月壤样本与飞天图像的交互,则把科学探究与文化浪漫融为一体。这种展陈方式,充分体现了中国在现代科技和文化艺术上双重自信,也让世界看到一个不只是经济大国、科技强国的中国,更是文化深厚、历史悠久且不断创新的文明中国。

对于世博会这样的全球舞台,中国馆以金奖收官,是对中国文化和科技综合实力的认可。它展示的,不只是过去五千年的积淀,更是未来中国与世界互动的可能性。从每一位驻足、每一次留影、每一次惊叹,到政要的参观和国际专家的评价,这座展馆把“中国故事”讲得生动又有力,把文明交流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展馆落下帷幕,但光影和文化的余韵依然在世界心中回荡。190万观众的脚步,不只是数字,更是中国文明影响力的生动体现。常沙娜的艺术与科技的融合,敦煌文化与现代展示手段的碰撞,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独有的文化智慧与创新精神。中国馆不是一时的辉煌,而是文明自信的象征,是中国与世界对话、携手应对全球挑战的桥梁。

在大阪的阳光下,中国馆的影像依然在心中闪烁。五千年的文明积淀,科技与艺术的现代诠释,文化自信与开放交流的结合,这一切汇聚在一个空间里,向世界发出中国的声音:历史厚重,未来可期,合作共赢,生生不息。

0 阅读:0
孙王良评

孙王良评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