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到底有多乱?一城3万百姓被吃掉,8年人口锐减三千万 翻开《旧唐书·郭子仪传》,里面有句话扎得人眼睛疼:“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这哪是史书里的文字,分明是大唐盛世碎掉的声音——那个能让李白醉卧长安、让杜甫写下“稻米流脂粟米白”的时代,愣是被一场叛乱撕成了血淋淋的碎片。 最让人脊背发凉的,还不是长安失守、洛阳残破,而是睢阳保卫战里那场人间炼狱。张巡带着几千士兵守睢阳,叛军把城围得水泄不通,粮吃完了吃战马,战马吃完了吃树皮,最后连城里的老鼠都被搜光了。《新唐书》里白纸黑字记着,为了守住这座挡住叛军南下的孤城,张巡部下无奈吃掉了城内3万百姓。城破时,睢阳几乎成了一座空城,活着的人连哭的力气都没有——他们不是在抵抗叛军,是在跟死神抢最后一口气。 更可怕的是这场战乱对大唐人口的吞噬。唐玄宗天宝年间,全国人口还有近5300万,可到了安史之乱平定后的唐代宗时期,人口直接跌到了2300万。8年时间,3000万人没了,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当时每两个唐人里,就有一个死在了战乱、饥荒或是瘟疫里。你去看《通典》里的户籍记录,有些州县的名字还在,可后面的人口数只剩下“零”或者“无”,那些曾经炊烟袅袅的村庄,最后只剩下断壁残垣里的野草在风里晃。 有人说安史之乱只是一场叛乱,可真正懂历史的人知道,它断的是大唐的根。以前长安朱雀大街上,能看到西域来的商队、日本的遣唐使,宫里的乐师还在弹《霓裳羽衣曲》;可战乱过后,长安城里的宫殿被烧得只剩骨架,洛阳的粮仓被叛军抢空,连杨贵妃被缢死的马嵬坡,都成了流民躲避兵灾的临时避难所。杜甫写“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以前是批判,安史之乱时却成了每天都在上演的现实——有钱人能躲进深山里囤粮,老百姓只能抱着孩子在路边等死。 更让人唏嘘的是,这场战乱还彻底改变了大唐的格局。以前朝廷能牢牢控制地方,可安史之乱后,节度使拥兵自重,成了土皇帝。河北三镇更是根本不听朝廷号令,皇帝派去的官员要么被赶走,要么被暗杀。《资治通鉴》里说,唐德宗时期,朝廷甚至要向藩镇“借兵”,曾经的天朝上国,硬是被逼得放下了身段。而那些跟着安禄山、史思明叛乱的士兵,很多最后也摇身一变成了地方将领,手里沾着百姓的血,却照样享受荣华富贵——这哪里是平定叛乱,分明是给大唐埋下了更深的隐患。 安史之乱前,大唐是“万国来朝”的盛世;战乱过后,只剩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凄凉。3万百姓被吃,3000万人口锐减,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破碎的家庭,是一段段再也回不去的岁月。它不是史书上轻飘飘的“八年之乱”,是大唐从巅峰摔进深渊的转折点,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血淋淋的教训——再强盛的王朝,一旦内部腐朽、人心涣散,盛世的泡沫随时会被戳破。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安史之乱”到底有多乱?一城3万百姓被吃掉,8年人口锐减三千万 翻开《旧唐书
探史官
2025-10-16 13:24:0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