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周恩来被捕。谁料,审讯他的人,竟是他的学生。他凑近周恩来,轻声说:周主任,您放宽心,我定会想法子救您出去。周恩来在黄埔军校当政治部主任时,可不只是个挂名的领导,他为人亲和真诚,在学生眼里更像一位恩师。 这个敢在风口浪尖上承诺救人的学生,正是黄埔毕业生鲍靖中,谁能想到这场相遇会成为生死转折的关键。当时上海刚经历反革命政变,白色恐怖笼罩全城,抓了共产党要员可是“大功一件”,鲍靖中却没半点邀功的心思。 他太清楚周主任的为人了,在黄埔时周主任从不会摆官架子,学生们练兵晚了,他会亲手递上温热的茶水,讲革命道理时也总结合自己的经历,不像讲课倒像拉家常。这种真心换真心的相处,早刻在了鲍靖中心里。 其实周恩来这次被捕本是场骗局,当时他任工人纠察队总指挥,国民党师长斯烈假意邀他谈判,一进门就缴了随行卫士的枪。凌晨枪声响起时,周恩来立刻识破调虎离山计,当场掀翻桌子怒斥对方叛党,那股气势连斯烈都不敢抬头。 鲍靖中就是这时接手“审讯”的,他看着昔日恩师虽身陷囹圄却眼神坚毅,心里早有了主意。他表面上按流程问话,暗地里却飞快盘算怎么瞒天过海,毕竟稍有不慎,不光救不了人,自己的性命也得搭进去。 他借着核对笔录的由头,悄悄给周恩来递了张纸条,上面写着脱身路线和时间,又故意支开看守的士兵,为后续行动扫清障碍。这份胆识可不是凭空来的,全是当年周主任在黄埔教的“义字为先”在支撑。 想想那些年黄埔师生的情谊,像宋希濂后来虽走了弯路,却始终记得周主任的教诲,这种跨越阵营的敬重,恰恰证明了周恩来的人格力量有多动人。鲍靖中冒险救人,本质上就是被这份人格魅力感召,不愿见恩师遭难。 鲍靖中最终靠着对军营布防的熟悉,趁着换岗的空隙将周恩来悄悄送出,这才有了后来继续领导革命的佳话。没有虚情假意的铺垫,全是危难时刻的挺身而出,这才是真正的师生情。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陈云晚年回忆说,遵义会议上有两个人反对毛主席。一个是凯丰,他反对最坚决,态度最明
【3评论】【5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