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走了,骨笛却醒了,谁来接住那声千年回响? 2025年10月12日早上十点半,

能工智人 2025-10-17 19:50:04

他走了,骨笛却醒了,谁来接住那声千年回响? 2025年10月12日早上十点半,武汉音乐学院的荣政教授走了,才五十九岁,消息一出来,学校官微就发了讣告,不少人留言说真舍不得,追悼会还没办,学生就在教学楼角落摆出他的书、唱片和照片,旁边堆着一堆白菊花。 荣政教笛子跟别人不一样,他不光教你手指怎么按,还跟你说曲子背后的事,比如中原的笛声为啥听着像戏台上的唱腔,他带过几百个学生,不少人如今是各地乐团的顶梁柱,2020年他得了“教书育人三十年”奖,是全校唯一把四个师德奖都拿齐的人,他从不问你练够三小时没,他问你,今天听见风穿过竹节的声音没。 他最出名的作品叫《巫之舞》,是和另一位教授合写的,他们把八千年前的骨笛仿制品搬上舞台,这东西以前没人拿它独奏过,为了弄清骨笛能发出什么音,他翻了考古报告,找声学专家测音高,还写了一篇论文发在专业杂志上,有人觉得这是让老乐器活过来,也有人觉得这是把文物当玩具玩,荣政说我们不是复制文物,是在唤醒沉默的文明。 他做的研究很多人不知道,他主持过三个省级课题,研究中原笛乐的风格,也琢磨怎么把非遗教给年轻人,还推动学校把即兴吹笛加进本科课程,他整理了一本老笛子大师李协勤的作品集,里头二十三首没人见过的手稿,差点就丢了。 他生病了也没歇着,家人说他躺在病床上还在用微信改学生的论文,最后一句留言是别删那段讲商朝文化的,那是笛子的灵魂,他书房里有三十七支笛子,每支都编了号,调音的记录写得明明白白,学生管这叫乐器的DNA图谱,现在网上流行AI作曲,有个平台推出了个古笛AI生成器,点击量破了千万,可荣政最后一次讲座讲的是,为什么AI吹不出气口里的乡愁。 全国高校每年招的笛子专业学生不到一百人,民乐越来越没人关注,荣政没去拍短视频,而是拉上中小学一起做《笛与诗》课,用唐诗配笛子曲,十年间覆盖了五十所学校,他助手说,他生前还在写一本叫《笛子作为中国声音哲学的载体》的书,还没写完。 他走的时候没声没响,没热搜,没爆文,只有一个学生在社交平台上贴了段旧视频,视频里荣政站在讲台上,手指摸着一支古笛,轻声说,它不响的时候,比响的时候更重,他带走了手艺,可留下个问题,当文化靠流量活着,还有谁肯为一句气口,花上一辈子。

0 阅读:0
能工智人

能工智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