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留给中国人的十大遗产,你知道几个? 第一:王气 王气也就是王者之气,中国儒家思想说,以德服人为王者。毛主席从革命一开始,就把解救中国劳苦大众为己任,在全世界都赢得了极高声望。 1945年毛主席的一首《沁园春·雪》轰动全国,蒋介石看后震惊地说:毛泽东的这首词里有王者之气!尤其是下阙中写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第二,正气 正气是立身处世的根本,更是领袖品格的底色。毛主席的一生,始终充盈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浩然正气,这种正气源于对人民的赤诚,更源于对正义的坚守。革命战争年代,面对党内的教条主义、投降主义倾向,他敢于坚持真理,在古田会议上确立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肃清非无产阶级思想的侵蚀,为红军注入了灵魂般的正气根基。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贪污腐败的毒,瘤,他果断发起“三反”“五反”运动,对刘青山、张子善等腐败分子严惩不贷,用“杀一做百”的决心维护了党的纯洁与正气。 第三:土气 毛主席出生在农村,他深深知道农民喜欢什么,解放后,他很多习惯都依然保留农民的作风,不忘劳苦大众。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毛主席平日最喜欢的饭菜,一直是红辣椒、小菜等,他平时穿的,除了接见客人穿皮鞋,平时都是便衣和老布鞋,至于裤子,都是破了补一补。 他喜欢和农民交谈,外出视察遇到农民,毛主席会亲切地和人家交谈,有时候警卫员为了安全,让毛主席带上墨镜、带上帽子,毛主席很生气,他说:“把我捂得严严实实的,我怎么到群众中去?” 第四,才气 毛主席的才气是横跨文史哲、贯通理论与实践的综合性智慧,堪称“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的典范。在诗词创作上,他的作品兼具豪放气魄与深邃意境,1964年创作的《贺新郎・读史》,以“人猿相揖别”开篇,用寥寥数语勾勒人类发展史,被誉咏史诗词的“千古一篇”。从《沁园春・雪》的雄视古今到《七律・长征》的豪迈乐观,他的诗词早已超越文学范畴,成为时代精神的写照。 在史学与理论领域,他对历史典籍的研读达到极致,一部《资治通鉴》通读17遍,《二十四史》更是常伴左右,且能将史料与现实结合,在《论持久战》等著作中信手拈来。 第五,勇气 勇气在毛主席身上,表现为直面绝境的战略定力与敢闯敢试的革命魄力。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他顶着党内压力,纠正“左”倾错误军事路线,带领红军摆脱重围;抗战初期,面对“亡国论”“速胜论”的喧嚣,他以勇气坚持独立思考,写出《论持久战》指明抗战方向。 第六,志气 志气是毛主席革命生涯的精神主轴,那是“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远大抱负。青年时期,他在《湘江评论》中写下“天下者我们的天下”,立下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志向,毅然走上武装革命道路,立志推翻三座大山。革命低潮时期,他从未动摇志向,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信念点燃全国革命热情。 第七,霸气 1949年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行封锁禁运,他霸气宣告“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绝不承认旧中国的不平等条约,抗美援朝战争爆发,面对武装到牙齿的“联合国军”,他力排众议作出参战决策,那句“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论断,尽显大国领袖的战略霸气。在国际舞台上,他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打破了世人对帝国主义的恐惧。 第八,骨气 抗战时期,面对日本侵略者的诱降,他明确表示“妥协投降就是亡国之路”,带领中国人民坚持敌后抗战,直至胜利;解放战争时期,面对美国的“调停”阴谋,他拒绝任何损害国家主权的条件,坚持“将革命进行到底”。 新中国成立后,他更是将民族骨气发挥到极致。科技领域,面对苏联撤走专家、带走图纸的困境,他提出“自力更生”的口号,推动“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用实力证明中国的骨气。 第九,民气 民气是毛主席始终珍视的力量源泉,他一生都在践行“以人民之心为心”的理念,将民气凝聚成改天换地的伟力。他提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把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高位置。1950年淮河发大水,得知灾民因灾惨死的消息,他痛哭流涕,接连批示治理淮河,开启了新中国大规模治水的序幕;三年困难时期,看到群众吃的粗糠窝头,他含泪分食,七个月未沾猪肉,与人民共渡难关。他始终反对官僚主义,强调干部要“到群众中去”,与人民打成一片。 第十,心气 旧中国积贫积弱,国人多有自卑心态,而毛主席用一生的努力重塑了民族心气。他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喊出“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的努力,必将稳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给迷茫中的国人注入信心;新中国成立时,他在天安门城楼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让亿万国人挺直了腰杆。 他始终相信人民的潜能,写下“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赞美人民的创造力,面对困难挑战,他倡导“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让中国人民在攻坚克难中重拾自信。
陈云晚年回忆说,遵义会议上有两个人反对毛主席。一个是凯丰,他反对最坚决,态度最明
【3评论】【7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