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两岸正式开放探亲,一位名叫叶依奎的地下党,混在探亲队伍当中,回到了大陆,其实,他的真实身份,是情报人员谢汉光,他的身上,带着一份至关重要的百人名单,这份名单让沉寂了38年的真相得以大白天下。 1988 年,一位名叫叶依奎的台湾老者,心里装着对大陆几十年的眷恋与期盼,没做过多犹豫,便毅然踏上了这片让他魂牵梦萦的故土,脚步里满是归心似箭的迫切。 他衣衫朴素,随身行李里,除了一份被岁月浸透的乡愁,还有一个用油纸层层包裹的旧物。对他而言,这东西的分量比自己的性命还重 —— 里面装着一份记录了上百个名字的名单,还有那张早已褪去本色、泛着黄的入党证明。 名单上的每个名字都带着温度,绝非纸上冰冷的字符。有的名字背后,是战友深夜传递情报时的机敏;有的名字关联着,在敌人搜捕中相互掩护的生死情谊,每一笔都刻着沉甸甸的过往。 它是一群人的过往,也是他谢汉光,在世界蒸发、身份被抹去的38年里,唯一能证明“我来过、我奋斗过”的证据。 要讲清这一切的来龙去脉,得把时间拉回很久之前,从那个遥远的开端慢慢说起。抗战胜利后,年轻的农学专家谢汉光在香港入党,新婚仅仅九天,就吻别妻子曾秀萍,奔赴台湾执行潜伏任务。 他以林业试验所负责人的公开身份为保护色,表面上每日处理树苗培育、林地调研等常规工作,实则不动声色地为组织搭建联络网络。那些看似寻常的林间巡查、数据记录,背后都藏着传递情报、串联同志的不为人知的谋划。 他借着林业试验所负责人的身份便利,悄悄安排可靠同志进入单位。这些同志像一颗颗带着革命火种的种子,分散在不同岗位,默默扎根、等待时机,让信仰的火星在日常工作中悄然传递。他携手基隆中学校长钟浩东等同仁,创办“海燕读书社”。 在知识青年群体里,如春风化雨般传播新思想,启迪众人思维,为时代注入新的活力。这张网越织越大,从最初的七十多人,迅速发展到近千人的规模。那份百人名单,就是这张活络网络最真实的快照。 可惜,这张网没能撑太久。1949年,《光明报》事件爆发,紧接着,中共台湾省工委书记蔡孝乾叛变,白色恐怖的绞索瞬间勒紧。吴石等重要志士相继被捕,英勇就义。 此次事件如风暴席卷,近一千八百人受其波及,在黑暗时刻,他们的命运被无情裹挟,令人痛心疾首。在局势万分危急的时刻,同志张伯哲及时寄来了一封信,信中的内容成为了给他的最后一次警示,让他得以察觉迫近的危险。这张曾象征着蓬勃生机的“联络图”,一夜之间成了一份记录着牺牲与决绝的“存证”。 他必须立刻消失。身上只有30块钱,为了换取一个叫“叶依奎”的合法身份,他用掉了身上仅有的两枚婚戒。从那天起,世上再无谢汉光,只有一个在台东深山里砍柴为生的农民。 那段日子,真是活得不像人。饿了吃野果,渴了喝溪水,还要时刻提防野兽和搜山的特务。可无论多难,他都有一个雷打不动的习惯:定期把油纸包打开,将那份名单和入党证明小心翼翼地拿出来晾晒。 这个藏在日常里的秘密仪式,是他与孤独对抗的方式,也是他拒绝遗忘的选择。仪式的每一个细节,都在反复提醒他的身份,让他在平凡日子里始终记得肩上的责任。 山里的乡亲们见他一个人生活孤孤单单,心里总惦记着这事,时不时就想帮他牵个线,介绍个能搭伴过日子的人。他都笑着拒绝了。 夜深人静时,他会爬上山顶,朝着大陆的方向久久眺望。守住名单,是他对组织忠诚的最好证明,哪怕历经风雨也绝不放手;守住这份无人陪伴的孤独,却是他对妻子的专属承诺,让思念在时光里有了归宿。这两样,构成了他被掏空的人生里,最坚实的精神支柱。 就这样,一年又一年,足足38年。直到某天,收音机里传来两岸开放探亲的消息,那一瞬间,他心里积压多年的期盼终于有了回响 —— 他清楚地知道,是时候踏上回家的路了。 回家的念头支撑着他做出决定:将身边所有家当一一卖掉,凑够钱后立刻买下一张飞往大陆的机票,行李里只装着那份珍贵的名单和入党证明。 然而,回家的路比想象中更难。当他以“叶依奎”的身份出现在组织面前,档案早已遗失,没人能证明他的过去。 褪去那些不为人知的过往,他其实只是一个再寻常不过的返乡台胞,和无数期盼回家的人一样,只为奔赴一场迟到多年的团聚。就在所有希望都快破灭时,那份他用半生守护的名单,成了开启记忆的最后一把钥匙。 回到大陆后,他第一时间取出那份珍藏多年的名单,凭着记忆和仅有的线索,开始辗转各地,四处寻找名单上幸存的战友。 终于,他找到了当年被他帮助撤离的陈仲豪,以及另一位同志徐懋德。他们的证词,与名单上的记录严丝合缝地对应了起来。经过中央组织部的严格核查,他的身份终于被确认。 1994年,当那份恢复党籍、党龄从1946年算起的文件交到他手上时,这位硬汉泪流满面。被剥夺了42年的身份,终于回来了。 信息来源:新华社《从融化坚冰到融合发展——两岸交流30年回眸》
1988年,两岸正式开放探亲,一位名叫叶依奎的地下党,混在探亲队伍当中,回到了大
经略简料
2025-10-18 13:48:35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