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入5千亿的德国巨头巴斯夫,在中国有多少业务?

数据读城 2025-10-18 14:53:53

在德国企业“去中国实现产业现代化”的浪潮里,化工巨头巴斯夫是最为积极的那一拨,也因此吃到了最为丰美的果实。 中国化工品消费连续12年保持全球第一,中国化工市场占据全球近4成市场份额,是巴斯夫选择深耕中国最无法拒绝的理由。 深度本地化的巴斯夫中国 作为拥有159年历史的全球化工巨头,德国巴斯夫以分布在92个国家的235个生产基地,形成了覆盖基础化学品、材料、农业解决方案等六大板块的产业生态。2024年,巴斯夫全球销售额为653亿欧元(约合5000亿元人民币),以全产业链优势在多个化工细分领域占据头部位置。 中国市场是巴斯夫全球战略的重要支撑点,贡献了其13%左右的全球总营收占比,稳居海外市场第一,与欧洲、北美构成三大战略支点。 截至2024年,巴斯夫在华累计投资超过130亿欧元,与合作伙伴的共同投资达170亿欧元,相当于将一半左右的年度销售额都投到了中国市场。 巴斯夫所得到的,则是深度本地化的生产、运营网络,已建成27家全资子公司、11家合资企业和28个销售办事处,1.27万名中国员工构成了其海外最大的本地化团队。 灵活的运营模式也让巴斯夫可以全力发挥,比如扬子石化-巴斯夫的合资装置、湛江一体化基地的独立运营,合资还是独资任选,巴斯夫能够轻松平衡风险与收益。 从生产基地到创新枢纽,是巴斯夫对于中国市场的诚意回报。湛江一体化基地总投资100亿欧元,目前距离全面投产的目标仅有一步之遥。该基地于2024年启用的一体化技术中心可实现从工艺研发到质量控制的全链条技术转化,是巴斯夫在亚太地区的技术输出窗口。此外,还有按高环保标准推进的南京基地先进助剂装置扩建工程,惠州大亚湾基地启用的第二条聚合物分散体生产线,上海创新园仅2024年就新增的12项绿色化工专利。 中国推进“双碳”目标建设,巴斯夫在深度理解的基础上予以积极响应。如东基地通过可再生能源改造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上海汽车原厂漆基地100%使用可再生电力,生产的低碳涂料供应特斯拉、比亚迪等车企。 既是“鲶鱼”,也是“老师” 作为外来者,即便是全球领先的化工巨头,巴斯夫同样面临本土企业的巨大竞争压力,巴斯夫选择依托与中国企业的合作实现增长,形成独特的竞合生态。 面对以万华化学、恒力石化等为代表的本土力量,巴斯夫更多采取差异化竞争策略,在核心业务板块,如化学品、材料等方面,强化一体化生产优势;在自主业务板块,如涂料、电池材料等方面,则是寻求灵活转型,其出售汽车涂料业务就是典例。巴斯夫第一时间表示,此举并非撤离中国市场,反而会将回笼资金继续投入到电池材料、低碳化学品等中国市场的高增长领域。 巴斯夫在中国的合作布局越来越有“中国智慧”。今年4月,巴斯夫与明阳集团签约,协力推进绿色氢氨醇的规模化应用。在航运脱碳领域,巴斯夫的OASE®blue碳捕集技术已被中船动力采用。“技术输出+本地化适配”模式,让巴斯夫在高端市场保持了一定的优势。巴斯夫甚至游刃有余地玩起了跨界,与李宁合作开发全TPU可回收概念鞋。 反对的声音反而来自德国国内,德国业界以复杂的心态看待巴斯夫在中国的不断加码投资建设,表示将保持“谨慎乐观”。德国方面既夸赞巴斯夫的中国战略为欧洲化工企业提供了全球化范本,又煞有介事地表示担忧技术外溢的风险。而巴斯夫一门心思地只想通过“技术中心+本地化生产”的闭环,在合规前提下实现技术保护与市场拓展的平衡。 在巴斯夫看来,中国不仅是最好的销售市场,更是其全球战略的创新策源地和转型试验场。而巴斯夫所带来的低碳产品、循环技术、跨界合作等新价值,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其存在既是“鲶鱼”也是“老师”。

0 阅读:800
数据读城

数据读城

城市、产业发展数据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