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和伟演绎的吴石这段话说的真的太好了: “我从未加入,也从未背叛党国。我忠诚于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的党国。是那个无数仁人志士,为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前赴后继的党国。是那个在北伐时期,所向披靡的党国。” 吴石不是空口说大话的人,他是真真切切跟着那个“理想中的党国”一路走过来的。 1912年孙中山下令北伐时,他还是个十几岁的少年,不顾家人反对就加入了福建北伐学生军,成了队伍里最小的兵。 后来考军校,不管是武昌预备军官学校还是保定军校,他都是拔尖的学生,再后来去日本留学,毕业时又是第一名。 那时候他眼里的党国,是能推翻帝制、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希望,所以他拼了命学军事,就想为这份理想出力。 抗战时期,吴石的军事才华真正派上了用场,他花了三年时间搜集日军情报,编成厚厚的蓝皮本,里面把日军的兵力番号、编制摸得一清二楚。 后来八一三抗战爆发,大家才发现日军的动向和他本子里记的一模一样,蒋介石每周都要召见他问对策。 那时候前线将士在拼命,他在后方熬夜整理情报,心里装的全是抗敌救国,可慢慢的,他就看出了不对劲。 后方的官员根本不管前线死活,借着抗战的名义中饱私囊,粮食、药品这些紧缺物资,层层克扣下来,到士兵手里没剩多少。 他自己满腔热血想做事,却因为和桂系走得近,被蒋介石派系猜忌,手里的权力慢慢被架空。 这种“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荒唐事,让他心里凉了半截,甚至在好友面前慨叹,国民党不亡是无天理。 真正让他彻底失望的,是抗战胜利之后,本以为和平要来了,可国民党的接收大员们一到各地,不想着恢复生产,先忙着抢房子、抢物资,把老百姓的东西往自己腰包里塞。 物价飞涨得没边,老百姓扛着一麻袋钱买不到一斤米,而那些达官贵人却在租界里天天享乐。 更让他无法接受的是,蒋介石非要发动内战,把枪口对准自己人,这时候他眼里的党国,早就没了北伐时的朝气,全成了争权夺利的工具。 所以吴石后来做的那些事,根本不是背叛,淮海战役前,他帮好友吴仲禧拿到徐州剿总的详细兵力部署,让解放军提前摸清了敌情。 南京快解放时,陈诚要把军事绝密档案运去台湾,他想方设法把几百箱档案留在了福州,全留给了新中国。 1949年他去台湾潜伏,顶着白色恐怖的压力,把台湾的防区图、军队部署这些核心情报送出来,就是想让解放台湾少牺牲点人。 他在台湾被捕后,特务们用尽酷刑,他也没松口,在狱里反而很镇定,还总想着帮别人洗刷冤屈。 直到牺牲前,他可能都觉得自己没做错什么,他守的从来不是某个党派的招牌,而是藏在“天下为公”四个字里的民心。 吴石用自己的命证明,一个政权最该守的不是权力,是民心,一旦忘了“天下为公”这四个字,再强的势力也会慢慢垮掉。 参考资料:台海网《于和伟向吴石烈士敬献鲜花》
于和伟演绎的吴石这段话说的真的太好了: “我从未加入,也从未背叛党国。我忠诚于中
观今言史啊
2025-10-18 17:56:34
0
阅读: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