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男子在2家直播间的奢侈品店,花24720元买了5双某品牌小白鞋,和3条古驰皮带,可收到货后他傻眼了,白鞋味道刺鼻,皮带金属件氧化,质感很粗糙,男子心里咯噔一下,难道他花这么多钱买了假货?他赶紧花5700元去检测,结果还真是假货,他联系平台客服,客服说24小时给他回复,他等了48小时,客服才告诉他:可退货退款,再补偿100元优惠券。男子愤怒不已:我差你那100元吗?我5700元鉴定费谁出?最后的结果,让男子崩溃不已。网友:挺好的,不坑穷人! 赵先生挂了第九个客服电话,手机“啪”地扔在桌上,屏幕亮着,还停留在“退货退款+100元券”的聊天界面。他盯着桌上那堆用防尘袋装着的假货,小白鞋的刺鼻味好像又飘了过来,混着心里的火气,烧得他太阳穴突突跳。“就这么算了?”他自言自语,手指无意识摩挲着那份5700元的鉴定报告,纸边都快被捻烂了。 那天晚上,他没睡,翻来覆去想这事。自己做生意这些年,见过不少坑,但被人这么明晃晃地骗,还被平台当傻子糊弄,是头一回。“不行,得较真。”他猛地坐起来,翻出手机搜“假货维权法律规定”,之前听朋友提过“退一赔三”,这会儿逐条看《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5条,越看越清醒:商家欺诈,就得赔三倍货款,平台监管不力,也得担责。 第二天一早,他揣着所有证据——购买记录、鉴定报告、和客服的几十条聊天记录、商家店铺消失的截图,去了家附近的律师事务所。律师听完他的描述,指着鉴定报告说:“这就是铁证,商家跑了没关系,平台脱不了干系,你直接起诉商家和平台,要求退货款、赔三倍,再加鉴定费。” 赵先生心里有了底,但真要走法律程序,才知道麻烦。法院立案要填一堆表,还得提供商家和平台的准确信息。商家店铺早没了,他只能从支付记录里扒拉商家名字,又去市场监管局查注册信息,跑了三趟才拿到。平台信息倒是好找,但律师说:“平台肯定会扯皮,说自己只是提供服务,不是卖家,你得证明他们‘知道或应当知道’商家售假。” 他想起客服第一次回复时,自己就说了“商品是假货,有鉴定报告”,但平台没下架商品,直到后来店铺消失——这就是“应当知道”却没采取措施。他把和客服的通话录音、每次投诉的时间节点都整理成表格,附在证据里。 立案那天,法院工作人员接过材料,看了眼金额:“奢侈品维权啊?不少见,但能坚持走完程序的不多。”赵先生笑了笑:“不是为了钱,是为了一口气。要是都忍了,这些人只会更嚣张。” 开庭前,平台律师联系过他,说愿意“退货款+赔5000元鉴定费”,问他能不能撤诉。赵先生没松口:“按法律来,该多少是多少。”庭审时,平台律师果然辩解说“无法确认商家售假时平台知情”,赵先生的律师直接拿出投诉记录:“3月29日投诉,4月9日店铺才消失,中间十天平台做了什么?既没核实商品,也没冻结商家账户,这就是监管失职。” 判决下来那天,赵先生正在开会,律师发消息说:“赢了,退货款24720元,三倍赔偿74160元,鉴定费5700元,平台和商家连带赔偿。”他走出会议室,站在走廊里,深吸了口气,之前的憋屈好像一下子散了。 后来,执行法官联系他,说平台很快把钱打了过来,比判决金额还多了几百块诉讼费。赵先生把那5700元鉴定费单独取出来,捐给了消费者权益保护基金会,备注写着:“给所有较真的人。” 总结:赵先生的经历告诉我们,遇到消费欺诈别认栽,法律是最硬的底气。哪怕商家跑路、平台推诿,只要证据在手、坚持维权,总能讨回公道。而平台和商家更该明白,糊弄消费者的代价,远比依法赔偿要大得多。 信源:九派新闻2025-4-20
上海,一男子在2家直播间的奢侈品店,花24720元买了5双某品牌小白鞋,和3条古
乘风的星辰
2025-10-18 19:22:4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