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外长要求中国释放桂敏海,中方明确表态 10月16日,中国外长王毅在北京会见了瑞典外交大臣斯蒂纳加德,原本这场会面为中瑞关系的改善提供了很好的契机。然而,瑞典外长在会晤结束后,仍然不合时宜的提到了一起旧事,粗暴干涉了中国司法主权。 2018年1月,桂敏海在两名瑞典外交官陪同下前往北京,途中被中国公安机关依法带走。 瑞典方面此后多次以“领事保护”为由向中方施压,而中方则明确强调此举是对中国司法主权的干涉。 桂敏海案并非单纯的个案,其复杂性远超外界想象。桂敏海于1996年加入瑞典国籍,但他在中国境内涉及多起刑事案件。 2003年,他因醉酒驾驶在宁波撞死一名女大学生,被判处有期徒刑两年、缓刑两年。然而,在缓刑期间,桂敏海通过冒用他人身份证件的方式非法出境,逃避法律制裁。 这一行为不仅违反中国法律,更凸显其缺乏对司法责任的基本担当。 2015年,桂敏海主动回国自首,但此时公安机关发现他还涉嫌非法经营罪,案件涉及向中国境内销售未经许可的书籍,数量达4000余册,波及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 值得注意的是,桂敏海在2017年10月交通肇事罪刑满释放后,并未完全恢复自由。 因其非法经营案仍在侦查中,中国法律明确规定,处于刑事案件侦查阶段的犯罪嫌疑人不得出境。 然而,瑞典驻华使馆却在此背景下多次与桂敏海接触,甚至为其设计离境方案。 2018年1月20日,两名瑞典外交官陪同桂敏海乘坐高铁前往北京,美其名曰“就医”,实则企图协助其逃离中国。 途中,公安人员依法在济南西站将桂敏海带离,并以涉嫌为境外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对其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瑞典方面对此事的反应耐人寻味。瑞典外长瓦尔斯特伦公开指责中国“违反国际规则”,却绝口不提瑞典外交人员协助犯罪嫌疑人逃避中国法律的行为。 桂敏海本人在接受采访时直言,瑞典政府在其服刑后突然表现出“特殊关注”,可能与大选年政治作秀有关。 他多次强调,自己已成为瑞典政府的“棋子”,并明确表示不愿接受西方机构为其颁发的所谓“伏尔泰奖”。 中方在此事件中的处理始终遵循法治原则。 从桂敏海回国自首,到其因非法经营案被依法限制出境,再到后续涉及国家安全的调查,每个环节均严格依据中国法律程序进行。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耿爽多次重申,桂敏海案是中国司法主权范围内的事务,瑞方反复要求释放犯罪嫌疑人是对中国内政的粗暴干涉。 2019年,中国驻瑞典大使桂从友进一步指出,瑞方某些人将刑事案件政治化,甚至借此攻击中国司法制度,严重损害了中瑞关系。 桂敏海案折射出西方某些势力惯用的“法律双标”。 一方面,瑞典自称法治国家,却无视中国司法程序的合法性;另一方面,瑞典警方在2018年处理中国游客事件时,曾以“执法权”为由拒绝承担责任,却对中国依法办案横加指责。 这种选择性“法治”背后,实则是政治干预司法的典型表现。 纵观全球,任何主权国家均不会允许外国势力干涉其司法独立。 中国对桂敏海案的处理,既是对违法行为的依法追究,也是对国际司法主权原则的坚守。 瑞方若真信奉法治精神,理应尊重中国法律权威,而非将司法问题政治化。 信息:王毅会见瑞典外交大臣斯蒂纳加德 2025-10-17 09:33·中国网
和中国合作,瑞典承诺毫无疑问,这一次瑞典访华取得了巨大成功,双方取得了多个共识
【17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