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丽文刚刚当选,就遭到赵少康“下马威”,第一关考验来了! 国民党主席选举落下帷幕,郑丽文以明显优势击败郝龙斌等对手,成为继洪秀柱之后党内第二位女性主席。 这位曾经从绿营转投蓝营的政治人物,凭借不依附传统派系的特质和对网络传播的灵活运用,赢得了不少年轻党员和基层的支持,本该是蓝营凝聚力量的新起点。 但选举结果刚公布,从未参选却全程搅局的赵少康留下的麻烦就浮出水面,给郑丽文送上了上任后的第一记“下马威”,这场考验不仅关乎她的领导权威,更牵动着蓝营未来的走向。 郑丽文的当选本身就带着打破常规的意味。她没有郝龙斌那样深厚的建制派背景,也没有地方派系的强力支撑,却能在六名候选人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核心原因在于她精准抓住了蓝营内部的变革需求。 党内三十多万党员中,三分之二以上都是65岁以上的长辈,长期以来被传统势力主导,但越来越多的年轻党员和基层支持者对僵化的党内生态感到不满,渴望通过世代交替带来新活力。 郑丽文恰好契合了这种期待,她的“战斗派”风格让希望强势对抗民进党的群体看到了可能,而跨党派的背景又让她跳出了传统派系的束缚,最终在党员的“弃保”效应下集中选票,成功逆袭。 但赵少康显然不认可这种变革。早在选举进入倒计时阶段,他就开始频繁发难。 先是在10月10日毫无证据地声称郑丽文团队背后有“外力介入”,要求相关部门调查,随后又在10月17日发文为郝龙斌拉票,直言“绝不能选出一个连命令都发不出去的当家人”。 这番话明摆着是威胁,暗示如果郑丽文当选,他所带领的支持者将不会配合工作。 他还在10月11日召开记者会,指控大陆通过假消息和AI合成影片干预选举,这种缺乏依据的说法不仅没得到支持,反而引发了网友的普遍反感,不少人直言他是“为绿营做嫁衣”,把蓝营的家丑主动暴露在公众面前。 赵少康的一系列操作,看似是为郝龙斌站台,实则暴露了自身的利益算计和影响力下滑的现实。 作为深耕媒体产业多年的资深政治人物,他之所以不愿亲自参选,核心原因是当选主席需要出让手中“中广”的大部分股份,这涉及巨额经济利益,他显然不愿为此付出代价。 于是选择以“幕后操盘手”的身份介入,既想保住自身利益,又想继续掌控党内话语权。 但事与愿违,他的强势表态并没有换来预期的效果,反而让郝龙斌在关键时刻与其切割,明确表示“介选是赵少康个人观点,和自己无关”,就连蓝营内部的名嘴也开始公开质疑他的言论,曾经依附他的势力正在逐渐疏远。 这种反噬背后,是蓝营基层对无休止内斗的厌倦。当前岛内政治格局中,民进党当局正通过控制媒体、操控司法等手段巩固执政地位。 绿营媒体虽然信任度低迷,却能凭借与当局的“政媒共生”关系拿到上百亿新台币的标案,而蓝营在舆论场上本就处于劣势。 基层党员心里清楚,只有团结起来才能对抗民进党,赵少康的内斗行为恰好戳中了大家的痛点。有网友留言说,“都什么时候了还在自己人打自己人,民进党看笑话还来不及”,这种心声道出了多数蓝营支持者的真实想法。 他们支持郑丽文,本质上是希望看到一个能带领大家一致对外的领导者,而不是继续陷入派系纷争的内耗。 郑丽文面临的考验,表面上是应对赵少康的威胁,实则是如何借助这次危机整合党内力量。 她的优势在于没有根深蒂固的派系包袱,跨党派背景让她既能争取到渴望变革的年轻党员支持,又能通过拜会马英九、延续“九二共识”的做法获得统派认可,甚至还赢得了部分军系党员的支持。 选举结束后,她第一时间邀请失联党员回归,联动罗智强等败选者,展现出了整合的诚意。 更重要的是,她曾公开批评民进党当局的“政媒共生”乱象,呼吁还原媒体真相,这一立场能够让她在对抗绿营舆论攻击时占据道德高地,也能凝聚起党内对媒体公正的共识。 赵少康的“下马威”其实也给了郑丽文一个树立权威的机会。如果她能妥善处理这次危机,既不激化矛盾引发更大内斗,也不软弱妥协丧失原则,就能让党内看到她的领导能力。 她可以借助基层对团结的渴望,明确提出“对抗民进党优先于派系纷争”的主张,将大家的注意力从内部拉扯转移到应对外部挑战上。 同时,她的年轻支持者擅长网络传播,这恰好能对冲赵少康在传统媒体的影响力,让更多党员看到党内变革的必要性。 郑丽文的第一关考验,不仅是个人领导地位的稳固,更是蓝营能否摆脱“内斗内行”标签的关键。 这场考验的结果,将直接决定蓝营在未来县市长选举和“大选”中的竞争力,也将影响岛内政治格局的走向。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来评论区聊聊。
郝龙斌推派的监票员偷盗选票代投郝龙斌,被当场捉住,手写道歉信道歉。郑丽文阵营谴责
【9评论】【1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