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术在痹证治疗中的应用演变《神农本草经》记载:“术,味苦温。主风寒湿痹,死肌,

美倩谈健康 2025-10-19 17:37:48

白术在痹证治疗中的应用演变

《神农本草经》记载:“术,味苦温。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由此可见,当时医家已发现白术在治疗痹证方面具特殊功效。

结合同一时期的《素问·痹论》,当时医学认为痹证由“风、寒、湿三种邪气夹杂侵袭人体,相互结合而成”。因此,那时医家治疗痹证,多从驱散风、寒、湿邪入手,张仲景亦认同此说。

其著作中的多个方剂即为典型例子:如治疗“身体烦躁疼痛”的麻黄加术汤,治疗“身体沉重”的防己黄芪汤,治疗“身体疼痛烦躁”的桂枝附子汤,治疗“各关节疼痛、身体瘦弱、脚部肿胀如同要脱落”的桂枝芍药知母汤,以及治疗“身体疼痛、手脚发凉”的附子汤等。

这些方剂中白术所针对的痹证,均有“身体沉重、疼痛、肿胀”等症状,表明酸胀感出现在肌肉部位,与着痹(湿邪偏重的痹证)特征相符。

肌肉与脾脏在体表相对应,肌肉发病,相当于脾脏在体表的部位发病。由此可见,白术不仅能治疗脾脏本身的疾病,还能治疗脾脏对应体表(即肌肉)的病症。

不过,与《神农本草经》记载不同,张仲景用白术治疗的是湿浊停滞积聚引发的“着痹”。若痹证夹杂风邪,他会搭配麻黄等发散风邪的药物;若为寒邪凝结导致的“痛痹”,则会用乌头,如乌头汤、大乌头煎,此时不再使用白术。

0 阅读:30

猜你喜欢

美倩谈健康

美倩谈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