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一个农民给解放军带路,聊天时提到了自己多年未见的哥哥,连长吃惊的问:“你说的陈锡联,不会是我们的司令员吧?” 就在1947年,大别山深处,一个迷路的解放军连队遇到了一位主动带路的本地农民,这位名叫陈锡礼的农民衣着朴实,沉默寡言,却在闲聊中提及了一个失散十八年的哥哥。 当他说出“陈锡联”这个名字时,在场的连长脸色骤变,这个名字在当时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中如雷贯耳,正是第三纵队那位以骁勇善战著称的司令员。 一个衣衫褴褛的山中农夫,竟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小钢炮”司令的亲弟弟,这个消息过于惊人,以至于让人不敢相信。 消息被火速上报,经过六纵政委杜义德的核实,确认了向导陈锡礼与司令员陈锡联的兄弟关系。 电报和电话线在紧张的战局中,传递了这份意外的亲情。 远在三纵指挥部的陈锡联,在接到消息的那一刻,这位14岁便投身革命、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的铁血战将,瞬间被击中了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他停下了在地图前的一切部署,十八年的思念与愧疚如潮水般涌来。 很快,一辆简陋的手推车,载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在陈锡礼的陪伴下,抵达了三纵的临时指挥所。 那是陈锡联的母亲雷敏,当陈锡联看到母亲苍老的面容时,他再也无法抑制汹涌的情感,几步冲上前。 这位战场上的指挥官在母亲面前长跪不起,抱着老人的腿,将十八年的辛酸与思念化作了无声的泪水。 母亲用颤抖的手抚摸着儿子的头,眼中混杂着心疼、骄傲与失而复得的喜悦,一旁的弟弟陈锡礼,看着眼前这迟到了十八年的重逢,激动地难以言语。 当晚,指挥所的战士们默默地将自己的口粮凑了出来,一碗热腾腾的小米粥,几个白面馒头,构成了一顿简朴却意义非凡的团圆饭。 昏暗的油灯下,母子三人围坐在一起,仿佛要将这十八年的空白都填满。 然而,战火中的温情注定短暂,仅仅几天后,紧急转移的命令下达,军情如火,不容片刻耽搁。 在村口的山口,陈锡联为母亲披上自己的大衣,将身上所有的财物塞给弟弟,他没有回头,强忍着不舍,大步追赶部队而去。 身后,是母亲在寒风中久久伫立的身影和无声的期盼,这次短暂的重逢,成为陈锡联戎马生涯中最深刻的印记。 多年以后,他回忆起这一幕时曾说,正是这次见面,让他无比真切地懂得了自己战斗的意义——不为别的,只为守护这片土地上千千万万像母亲一样的老人,能有一个安稳的晚年。 让千千万万像弟弟一样的农民,能过上温饱踏实的日子,这份源于至亲的信念,比任何口号都更加坚定,支撑着他走完了之后所有的枪林弹雨。 一个不经意的名字,牵出一段烽火中的骨肉重逢,这不仅仅是一个司令员与他农民家人的故事,更是那个时代无数家庭悲欢离合的缩影。 英雄也是儿子,也是兄弟,这份最质朴的亲情,是他们心中最柔软的铠甲。 信源:主要信源:原文登载于人民网 2016年1月28日 关于“陈锡联上将在抗日战场【4】”的报道
1955年,授衔的时候,元帅由11人调到了10人。大将由原来的22人压缩到了10
【11评论】【3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