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赋不同、各有长短:杨振宁和钱学森的科研方向迥异! 说实话,对于祖国而言,杨振宁在技术类、实用类领域的能力,不可能比得上钱学森。 这是二者的天赋不同所决定,杨的动手能力弱,钱的动手能力强,这注定他们只能选择各自的强项才能取得成就。 杨的动手能力弱,在技术操作方面难有大的成就: 1、他在童年时,手工课老师让他用泥巴捏只鸡,结果他捏出来的像藕,被同学嘲笑。这事仿佛在冥冥之中已预示着他这一生,在技术类和实用类的领域难有作为。 2、他成年后,在实验操作中经常出差错。比如,在芝加哥大学参与建造40万电子伏的加速器时,他经常出事故,实验室流传“哪里炸得乒乓响,那里准有杨在场”的笑话。 3、面对仪器无比笨拙。 电子仪表出现故障,杨振宁打开线路图检查,却解决不了问题,而他的一位同学在电子仪表的连接部位随意踢两脚,仪表就恢复正常。 4、他刚去芝加哥大学研究院时,打算成为“实验物理学家”,但他很快发现自己很容易把仪器弄坏,操作不了。给朋友的信中他用“Disillusioned(理想破灭)”形容那段打脸的时光,沮丧之情溢于言表。 5、发现不了漏气处。 在艾里森实验室时,遇上加速器漏气,同学阿诺德仅仅两分钟就找到了漏气处,杨振宁花上两小时都找不到。 6、操作失误伤及女同学。 他做实验时,曾因失误让高压线触到女同学琼·辛顿(寒春)的手,使她手上留疤。这一事件让寒春终身难忘,1971年两人重逢时,她的第一句话就是“你差点儿把我给电死了”。 杨振宁的老师泰勒说,他的实验动手能力不是一般的差。建议他用理论论文来做毕业论文。这就是说他根本做不了多少实际的亲手操作。 他的另一个老师费米,也觉得杨的动手能力明显有缺陷,建议他换个方向,把实验换成理论方面的研究。 杨振宁的实际操作能力弱,选择研究理论物理,这一重要决定成就了他的人生。真如李白所说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啊。 杨振宁的主要成就在基础科学领域 。他提出的“宇称不守恒定律”、“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和“杨-巴克斯特方程”等,都具有划时代意义,推动了物理学大发展 。这些理论成果需要深厚的数学基础、卓越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不需要多强的动手能力 。 钱学森是中国近代力学和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奠基人和倡导人之一。他回国后投身于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由于这是技术类、实用类的领域,需要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对此钱学森得心应手而杨振宁无能为力。 不妨假设一下:将杨振宁与钱学森的工作对调,两人大概率都无法取得这一生中这举世瞩目的成就!所以说,有人刻意褒钱贬杨,这不是无知就是心邪!
看到一个观点,中国近20年的科技进步,跟杨振宁的回国有很大关联。评论区里有人这
【108评论】【5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