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人民日报10月18日报道,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提交2026年预算草案时当众宣布:如果会员国再拖着不交钱,联合国就要破产了。 美国欠款达11亿美元,中国欠款6亿美元,俄罗斯欠款3亿美元——这三家的拖欠总额正好是2026年预算缺口。 但地缘政治使追缴工作陷入僵局:美方要求先进行联合国改革,中方坚持按发展程度调整会费比例,俄方则将付款与人权理事会投票挂钩。 联合国维和行动部已启动“休眠计划”,将12个任务区中的7个转为观察模式。中非共和国特派团的无人机侦察频次从每日3次减至每周1次,导致武装组织袭击成功率上升两倍。 更致命的是医疗支援:南苏丹任务区的野战医院暂停非紧急手术,重伤员后送时间从2小时延长至8小时。 美国将缴费与安理会改革捆绑,要求增加日本、印度常任理事国席位。中国则要求先取消“发达国家”标签,将会费比例从15%降至10%。俄罗斯更直接,要求终止对俄维和人员的制裁。这种“缴费政治化”模式,使预算谈判变成地缘博弈筹码。 发展中国家成为人质,巴西代表在闭门会议上直言:“我们按时缴费却要承受服务削减,这是制度不公。”但话语权不足使这些国家难以改变现状,反而成为大国博弈的牺牲品。 联合国财政危机并非新鲜事,1995年曾因美国拒缴会费濒临破产,2005年又因日本抗议安理会改革而出现赤字。 但本次危机特殊性在于:三大缴费国同时拖欠,且拖欠额创历史新高。更复杂的是新冠疫情期间的额外支出,使应急基金消耗殆尽。 真正致命的是资金结构,常规预算的评定会费仅占实际支出35%,其余依赖自愿捐款。而特朗普政府时期大幅削减自愿捐款后,拜登政府未能恢复,形成结构性缺口。 世界粮食计划署已削减对也门的粮食援助份额,从每人每日2100卡路里降至1800卡路里。难民署则暂停了孟加拉国罗兴亚难民营的扩建计划,使本已拥挤的居住环境进一步恶化。这些看似遥远的人道危机,最终会以难民潮形式冲击发达国家边界。 古特雷斯提出的“三级会费制”遭发达国家集体反对。该方案要求G20国家承担75%预算,但美国坚持维持现有计算公式。更棘手的是维和经费分摊机制,中国要求将“使命风险系数”纳入考量,降低在低风险区任务的分摊比例。 管理改革同样举步维艰。秘书长要求将38个重叠机构合并为15个,但各机构依托的成员国势力阻挠改革。教科文组织就因为美日撤资而濒临瘫痪,成为改革阻力的前车之鉴。 作为第二大缴费国,中国在2024年曾提前支付全年会费展现担当。但近期因台湾问题、人权理事会投票等争议,开始将缴费与政治议题挂钩。这种从“负责任大国”到“战略博弈者”的转变,反映多边外交的现实主义转向。 更微妙的是南南合作替代路径,中国通过双边援助直接支持发展中国家,这种绕过联合国的做法,既获得影响力,又规避了会费争议。但可能加速联合国边缘化。 美国政府受制于国会拨款程序,2025财年对外事务预算被砍掉120亿美元。更根本的是政治阻力:共和党议员麦考尔公开称“联合国是反美俱乐部”,要求以退出相威胁推动改革。 但美军方持相反态度。参谋长联席会议担心联合国崩溃将增加美军海外部署压力,五角大楼评估显示,若联合国维和体系瓦解,美军需额外派遣3万人填补安全真空。 克里姆林宫将欠费作为杠杆,要求解除对俄籍雇员的旅行限制。更深远的是重塑国际秩序:俄方提议将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作为联合国融资渠道,试图削弱西方主导的金融体系。 但俄乌冲突使俄罗斯道德威信受损,乌克兰在联大提出动议,要求剥夺俄安理会否决权,虽未通过但获得57国支持。这种道义压力,使俄方的缴费要求缺乏正当性。 联合国尝试发行“和平债券”,但评级机构仅给出BBB级,机构投资者兴趣寥寥。加密货币捐款计划更遭遇滑铁卢,半年仅募集210万美元,不及传统渠道的千分之一。 最现实的是费用压缩,秘书长下令总部空调温度夏季不低于26度,冬季不高于20度,停用40%的公务车。但这种节流措施每年仅省2000万美元,对于百亿缺口杯水车薪。 闭门谈判中的过渡方案包括:将会费周期从年缴改为季缴,建立预算危机储备金,允许用本国货币支付等。但核心矛盾仍是权力分配,美国不愿放弃一票否决权,中国要求更大话语权,改革陷入死循环。 可能突破点是专项基金模式。针对气候变化、抗疫等特定议题设立独立筹资机制,但这种“议题碎片化”可能进一步削弱联合国整体性。 当古特雷斯说出“破产”二字时,他警示的不仅是财务危机,更是战后国际秩序的崩塌风险。联合国或许效率低下、官僚主义严重,但仍是避免弱肉强食的最后屏障。在各国争相打造“备胎机制”的今天,我们需要思考:是人类真的不需要联合国,还是我们已傲慢到忘记创建它的初衷? 信息来源:古特雷斯:联合国或面临破产危机 人民日报2025-10-18 16:03北京
别再以为人口问题只是中国自己的“家务事”了。这回,联合国直接把它拉上了“全球挑战
【212评论】【14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