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初三女生遇害者代理律师臧梵清对青少年犯罪故意杀人,到底应不应该判死刑,进行了

名城探寻 2025-10-20 12:58:24

深圳初三女生遇害者代理律师臧梵清对青少年犯罪故意杀人,到底应不应该判死刑,进行了公开讨论。 臧梵清表示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犯罪予以保护,其立法本意是挽救教育主观恶性较小,有改造可能的未成年犯罪者! 臧梵清不是普通的刑辩律师,他是北京梵清律师事务所主任,更是曾凭“昆山反杀案”唤醒正当防卫条款的法律实践者。 从全国第一起起诉公安机关胜诉的案件,到被媒体称为“经济犯罪第一案”的“善心汇传销案”,他经手的每起重大案件都在叩问法律的尺度与温度。 2022年为冬奥会提供法律服务的经历,更让他深刻理解法律既要守护公共利益,也要慰藉个体创伤。这样的执业背景,让他的发声绝非空泛议论,而是基于无数个案积累的现实思考。 这起让他公开疾呼的案件,藏着最刺痛人心的细节。遇害的初三女生潘某某,与凶手钟某不仅同班,还同住一个小区。初一时,钟某母亲以“丈夫在外、自己工作繁忙”为由,请求潘家顺带接送钟某上下学,潘家一口答应,这一接就是三年。 潘某某的父亲和另一位同学家长轮流开车,风雨无阻,从小区到学校的十分钟路程里,钟某总坐在副驾驶,只在上下车时说句“叔叔阿姨好”,一路沉默无言。潘家父母甚至觉得这孩子“懂礼貌”,从没想过这份持续三年的善意,会养出一只咬人的狼。 2025年4月8日的下午,悲剧毫无预兆地发生了。陈某某父亲将三个孩子送回小区后离开,钟某先回自家楼栋,见潘某某独自走向单元门,立刻折返,持网购的黑色折叠刀拦在她面前。 质问过后,他毫不犹豫地捅刺数刀,听到潘某某的呼救声,竟再次折返,跪压在她身上补刀,直到确认对方没了气息才逃离。回家后,他把带血的刀扔在路边,对着家人谎称“见义勇为被人砍伤”,拙劣的谎言很快被警方戳破。 警方恢复的手机记录更暴露了他的预谋之深。案发前,钟某反复搜索“杀人要赔多少钱”“如何购买无色无味的毒药”,还伪造研究生身份网购毒药,失败后才换了刀具作案。这些操作哪里像个心智未熟的孩子,分明是个计算精准的施暴者。 10月15日庭审时,钟某的状态更让人愤怒,他不仅没有丝毫愧疚,反而显得精神不错,案发半年里,其家人从未向潘家道过歉。直到潘家提出死刑诉求,他和赶来的父亲才突然下跪求饶,那份恐惧只针对死亡,与忏悔无关。 潘家早已被这场悲剧击垮。女儿倒下的楼栋门口,曾是一家人每天迎接她放学的地方;如今再走过,只剩下刺骨的回忆。 夫妻俩失去了唯一的沟通纽带,家里静得可怕,连一句话都懒得说,支撑他们活下去的,只有“严惩凶手”这一个念头。可所有人都清楚,《刑法》明确规定不满十八周岁不适用死刑,钟某最多只能判无期徒刑。 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根源是“慎刑”传统里的恤幼之心,2021年《刑法修正案(十一)》将刑事责任年龄下调至12岁,本就是为了回应恶性案件的挑战。 但立法者的初衷是挽救那些主观恶性小、有改造可能的孩子,绝非给钟某这类精心预谋的凶手提供“免死金牌”。臧梵清的发声,恰恰点破了这种现实矛盾:当未成年人的恶意已经超越年龄界限,当“教育挽救”成为施暴者的护身符,法律的天平就该向受害者倾斜。 法律的温度不该只流向加害者,更该包裹住破碎的受害者家庭。当善意被肆意践踏,当生命被轻易剥夺,一味强调“未成年人可塑性”,本身就是对正义的伤害。或许“恶意补足年龄”制度的讨论,正是为了让法律既能守护犯错的孩子,也能守住无辜者的底线。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65
名城探寻

名城探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