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在2021年中国就花费280亿进口榴莲,中国为什么不能自己种榴莲,使其变成平民

运赛过去 2025-10-20 16:52:24

仅在2021年中国就花费280亿进口榴莲,中国为什么不能自己种榴莲,使其变成平民水果呢? 榴莲这玩意儿,在水果堆里算得上是个特殊的存在。有人一口下去就上瘾,觉得那股浓郁的奶油味儿配上软糯的果肉,简直是人间美味;有人闻着那味儿就绕道走,觉得太冲了。但不管咋说,它在中国火得不行。光看数据就知道,2021年咱们国家进口榴莲的钱就砸进去280亿人民币,这数字听着就吓人。折算成量,大概82万吨左右,全是新鲜榴莲,主要从泰国、越南、马来西亚这些东南亚国家拉过来。泰国那时候占了大头,进口额超300亿人民币,其他国家跟在后头。为什么这么依赖进口?因为榴莲不是随便哪块地都能种出来的货色,它对环境挑剔得要命,中国地大物博,但真正合适的地方就那么点,规模上不去,价格自然下不来。要是能自己大面积种出来,让它从奢侈品变成街头小摊的平民货,那该多好。可现实呢?离这目标还有段距离,得一步步来。 先说说榴莲的脾气坏在哪儿。它是纯热带水果,生长条件苛刻得像个娇气包。温度得稳稳的在25到30摄氏度之间晃荡,全年不能有大起大落。要是冬天凉风一吹,掉到22度以下,叶子就卷边,根系直接罢工。中国大部分地方冬天都扛不住这要求,北方更别提了,海南、云南南部勉强凑合,但也得靠温室或人工调控。光照也得足,每天至少八小时直射阳光,缺了它果实长得小,甜度低。土壤呢?得排水好、富含有机质,pH值在5.5到7之间,偏酸或太碱都不行。中国南方红壤多是酸性的,得加石灰中和,不然根部一烂,整个树就废了。水分更是个大麻烦,它爱喝水,但忌讳积水。年降水量得1000毫米以上,还得均匀分布,旱季太长树叶就蔫,雨季太猛根就泡。海南旱季能到五个月,暴雨季又成河,这平衡不好把握。简单说,这些条件叠加起来,中国能满足的地方就挤在北纬18到20度那条窄带上,海南保亭、三亚、乐东这些县,面积有限,种多少是多少。 栽培技术上也费劲。榴莲种子活性低,采下来一周内不播就基本没戏,发芽率直线掉。即便发芽,幼苗得两三年才能开花,期间除虫、施肥、控温一个都不能少。病虫害多,介壳虫、钻心虫一上来,树干就空心,喷药还得精准,不然污染果实。树长得高,成年后能到40米,采果得爬树,两人配合,一人切一人在下接,费力还危险。整个周期长,从种到第一批果得七八年,单位面积产量低,一亩地顶多几吨,比火龙果、芒果差远了。成本高,人工、肥水、运输全压上去,东南亚主产国种了几十年,技术成熟,规模大,成本低。中国起步晚,种苗还得从国外买,质量参差不齐,隐患多。加上土地碎片化,小农户为主,大基地少,管理跟不上。早年尝试过,1958年海南从马来西亚引来种子,种了多年就结一个果,其他全成观赏树了。那时候技术落后,没人管,树就荒废了。直到上世纪90年代,科研院所才系统搞,冯学杰这些专家带队,摸索本土化,但失败多了,成功少。 这些年,国产榴莲总算有点起色。海南是主力,种植历史长,从50年代自发引种,到现在政策推。2023年挂果面积上万亩,产量千吨级,2024年翻番到两千吨,2025年预计超6000吨。全省面积超5万亩,主产区三亚育才生态区、乐东、保亭,优旗公司这种大户就有1.4万亩,用上智能监测、水肥一体化,无人机巡田,产量稳。树上熟技术是亮点,不催熟,果实自然掉,口感好,甜度跟泰国金枕头差不多。2025年6月下旬批量上市,深圳、上海市场能买到,每斤20到30块,比进口便宜点,但量小,占全国消费万分之一都不到。进口呢?2024年156万吨,2025年前五月已超10万吨,越南抢了泰国不少份额,马来西亚猫山王也来分羹。中国消费榴莲全球20%,需求年年涨,国产份额才1%出头。广西、广东也试水,湛江、南宁基地上千亩,但气候不如海南,产量低。 为什么国产还上不去?土地是硬伤。海南自贸港给了政策红利,建国家级种质资源圃,引克隆苗,存活率到97%,但可耕地就那么多,山地多坡度大,超过18度就不合适。台风季一刮,树倒果落,2025年6月台风就毁了不少。劳动力贵,本地人宁愿打工不种,引进东南亚工人又有限。产业链不全,冷链运输弱,果实保鲜难,远销内地损耗高。市场端,消费者认泰国货,国产得打品质牌,碳足迹认证刚起步。专家说,2030年产量能到10万吨,但那也只占进口1/10,平民化得等规模爆棚,价格腰斩。泰国急了,2025年产量增但份额降,越南检出重金属闹腾,海关严查,进口减1/3,国产捡了便宜。 话说回来,榴莲贵不全怪进口。长远看,自给自足是趋势,减少外汇流出,还环保。但短期,280亿进口不是白花的,它养活了产业链,丰富了餐桌。国产榴莲从零到有,已是进步,耐心点,总有一天街边摊上10块三斤不是梦。关键是稳扎稳打,别急功近利,种好一亩是本事,种出国味儿是王道。中国农业就这样,耐得住性子,总能啃下硬骨头。

0 阅读:25
运赛过去

运赛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