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0月,我国403号核潜艇在训练结束后,返回青岛基地,突然,战士们发现了美国的航母战斗群,而美军也同样发现了403号,美军大喜,出动了一架反潜机,对403号核潜艇所在海域投放反潜声呐浮标,随之还进行了方位三角计算,想要投掷深水炸弹,这是一种非常恶意的军事挑衅行为。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从1994年的黄海对峙到2016年的南海交锋,中国海军的成长历程是一部充满艰辛与荣耀的奋斗史,早年间,我们的海军装备有限,技术薄弱,在国际舞台上常常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然而,这段屈辱的历史,正是推动中国海军发展的动力源泉。 1994年,在黄海发生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对峙,当时,我国403号核潜艇在执行任务时,意外遭遇了美军“小鹰号”航母战斗群的围追堵截,美国方面的行为异常嚣张,其舰队甚至一度侵入我国领海,对403号潜艇穷追不舍,面对突发状况,潜艇指挥员果断下达规避指令,同时通过长波电台向基地求援,艇员们在高压下保持冷静,严格执行操作,为潜艇的生存争取了宝贵时间。 当时,中国空军先后派出歼7和歼8战机支援,然而,由于技术限制,歼7航程较短,未能有效支援任务,歼8战机虽然性能有所提升,但也因为雷达探测能力不足,在复杂的海上环境中难以快速定位目标,美军的反潜技术远胜当时的中国潜艇,S-3反潜机配备了先进的声呐和磁异常探测设备,始终对403号进行跟踪监视,潜艇采取了多种规避措施,包括改变航向、降低航速,但始终难以彻底摆脱美军的追踪。 面对这种劣势,中国指挥官选择派出从俄罗斯引进的苏-27战机,这批战机航程较远,机动性能优越,在接近美军战斗群后与F-14战机展开了紧张对峙,中国飞行员的飞行动作坚决果断,最终迫使美军放弃挑衅,降低了冲突升级的风险,整个对峙持续了72小时,期间403号潜艇被模拟攻击多次,局势一度非常危险。 这次事件暴露了我国海军多方面的短板:潜艇的隐蔽性不足,战机的航程和雷达性能有限,海空协同作战能力薄弱,更缺乏远程预警和指挥系统,虽然在这场危机中,我国军队表现出了不屈的斗志,但技术上的差距让我们意识到,只有通过不断发展装备实力,才能真正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 22年后的2016年,南海再次成为焦点,这一年,美国派出“里根号”和“斯坦尼斯号”双航母战斗群进入南海,试图对中国施压,然而,这一次的局面与1994年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军队不再被动应对,而是主动出击,展示出了完全不同的自信。 在应对美军航母战斗群时,中国军队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海空联合演习,数十艘战舰和上百架次战机参与行动,通过卫星和无人机对美军舰队的动向进行全程监控,新型潜艇的隐蔽性能大幅提高,不再轻易被敌方声呐发现;战机的作战半径超过1500公里,并配备了先进雷达,可以同时追踪多个目标,中国军队的作战能力实现了从单一兵种到体系化对抗的飞跃。 这次演习中,轰6K轰炸机飞越南海,与美军航母战斗群同框的画面广为流传,这张照片成为中国海军发展的标志性瞬间,展现了强大的战略威慑能力,相比22年前的被动挨打,今天的中国军队已经具备了主动布局、掌握战场主动权的能力。 从黄海对峙到南海演习,中国海军在装备和作战理念上实现了质的飞跃,1994年时,我国核潜艇被称为“水下拖拉机”,运行时噪音极大,容易被敌方探测,而如今,中国的核潜艇静音技术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深海中的隐形杀手,战机从依赖进口到自主研发,不仅解决了航程和雷达性能的问题,还逐步形成了完整的远程打击能力。 更重要的是,中国海军的整体作战能力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对抗,早年间,我们的战机和潜艇各自为战,缺乏协同作战能力,一旦遭遇复杂局面,往往难以形成有效的威慑,而如今,从海面舰艇到空中战机,再到太空卫星和无人机,中国军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作战体系,能够在远洋作战中保持强大的战斗力。 这条发展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每一次的技术突破和装备升级,背后都凝聚了无数科研人员的努力和官兵们的奉献,从黄海到南海,从403号潜艇的艰难突围到大规模联合演习的从容应对,这段历程充分说明:尊严不是靠口号喊出来的,而是依靠实力争取的。 信息来源: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网
1994年10月,我国403号核潜艇在训练结束后,返回青岛基地,突然,战士们发现
一桐评这个去
2025-10-20 22:51:33
0
阅读: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