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一个很多人纠结的问题,明明自动挡开起来简单,为什么大多数人学车还是选手动挡,买车上路却直奔自动挡?这事看起来矛盾,其实背后的原因特别实在,我给大家捋一捋。
在我看来,选手动挡学车,回来却开自动挡,其实反映的是现实需求和实际体验之间的差距。驾校的资源安排、国内的路况特点,还有人对“实用”的理解,都在里面起了作用。下面我就展开讲讲我的看法。 第一,驾校的车和教练还是偏向手动挡为主。虽然自动挡学起来简单,但你去打听一下,绝大多数驾校的手动挡车辆数量远多于自动挡。
这不是他们故意不提供,而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学手动挡的人多,车自然就得多。所以很多学员报名的时候,教练会“建议”你选手动挡,理由无非是“学出来能开的车更多”“更实用”之类。 这和4S店推荐你买白色车是一个道理,不是白色一定更好,而是他们库存多、周转快。我当年学车,整个驾校30多辆车,自动挡的只有两台,还经常在维修。你说这怎么选?
第二,自动挡确实更适合我们现在这种高频拥堵的用车环境。根据2023年交通部的数据,全国机动车保有量已突破4.2亿,其中汽车占78%,大城市早晚高峰平均车速常常低于25公里/小时。 像北京、上海、深圳这些地方,通勤拥堵时长平均每天接近一个半小时。这种路况下,开手动挡确实挺折磨人,左脚频繁踩离合、右手不停换挡,开一趟下来脚脖子都是酸的。 而自动挡只要管好刹车和油门,精神压力小太多。我有个朋友之前开手动挡上班,后来换了自动挡,他说通途幸福感提升了一个档次。
第三,虽然很多人最终选了自动挡,但学手动挡仍然被认为更“实用”。这里的实用,不只是能开更多类型的车,比如小货车、轻型商用车辆,还涉及一些就业和临时需求。 比如有些工作岗位要求C1驾照,像物流配送、小型货运,甚至一些工程抢险车辆。我认识一些做小生意的人,平时自己拉货,开的就是蓝牌小货车,这类车几乎全是手动挡。所以学个手动挡相当于是留了个后路,哪怕现在用不上,保不齐哪天就需要。
不过我倒觉得,学什么、开什么,关键还是看个人实际需求。如果你生活在大城市、日常通勤距离长、路面拥堵严重,那直接学自动挡、买自动挡,一点毛病没有。 但如果你在小城市或者县镇,平时可能还要帮忙拉点货、偶尔跑复杂路况,那手动挡可能更合适。没必要被“手动挡更有驾驶乐趣”“自动挡没技术含量”这类说法带偏,车说到底是工具,符合自己需要的就是最好的。
总结一下,大多数人学手动挡而开自动挡,其实是理性选择的结果,既兼顾了学车时的资源现实,又满足了实际用车的舒适需求。没必要觉得矛盾,更不用怀疑自己选错。搞清楚自己的用车场景,做出合适的选择,这才是真正省心又实用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