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伟明猜中了,百亿核航母变成烂尾工程,军方给出最后的期限,中国教授竟然预言了美国福特级航母的未来,美国耗资百亿建造的核动力航母,最后却成了“烂尾工程”,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美国福特级核动力航母,本来是美军寄予厚望的“新时代海上战斗平台”,号称要替代尼米兹级成为全球最先进的航母,结果如今却成了让人哭笑不得的“烂尾工程”。说起这件事,不得不提到一个名字——中国电磁技术专家马伟明院士。 几年前,他就直言不讳地预测过美国在电磁弹射技术上会遇到巨大麻烦,还点明原因:他们采用的“中压交流”技术本身就落后,再加上急于追赶别人的步伐,最终十年都难以稳定运作。谁能想到,事实真的应验了。 回头看看福特级航母的实际表现,从2020年开始就频繁出问题。它的核心装备之一——电磁弹射器,一直是麻烦的源头。 根据官方数据,每执行181次弹射,系统就可能出现一次故障,换句话说,几乎每两百次出动就有一次失败的风险。到了2025年,尽管经过多次改进和检修,这个故障率仍高达1/400。这意味着什么? 简单来说,就是每四百次任务中,几乎有一次飞行任务会被迫取消或延迟,这对航空作战的连续性和战斗效率造成了严重影响。可以想象,战时这种频率意味着前线的战机可能因为航母系统不稳定而无法按计划出动,战斗力大打折扣。 不仅是电磁弹射器,福特级的拦阻系统和自动弹药升降机也一直存在问题。2019年,美国国会就曾对这一系列技术表达过担忧,认为这些设备根本没有达到成熟水平,批评其过于激进。 到2021年,虽然经过调整和部分改进,这些系统才勉强达到基本使用要求,但仍然远远低于设计预期。想想看,这些核心设备是航母运作的心脏,如果心脏自己都经常“罢工”,其他系统再先进也无济于事。 老一代的尼米兹级航母,虽然技术上不如福特级前卫,但稳定性却让人踏实,这也是为什么即便是新航母不断上线,老航母仍然在服役岗位上占据重要位置的原因。 福特级航母还有一个标榜的亮点——全电推进系统,意图成为全球首款真正意义上的全电航母。然而现实非常残酷。2022年,它首次部署到大西洋执行任务时,却因为动力系统故障而断电整整三天。三天!在海上完全失去动力的航母,换谁都得心惊肉跳。 相比之下,尼米兹级航母虽然老旧,但动力系统稳定可靠,根本不用担心断电这种低级错误。这种尴尬场景,显然让美国军方和国会都难以忍受,也让世界看到了所谓“技术先锋”的脆弱一面。 马伟明院士在多年前就指出,美国一次性在福特级上引入了13项全新的、未经充分验证的高难度技术,包括电磁弹射、全电推进、自动化弹药系统等。这种做法看似大胆创新,实则风险巨大。 他的预测非常精确:一次性把这么多新技术堆到一艘航母上,不出问题才奇怪。结果不出所料,福特级最终超支高达47亿美元,建造周期延长了整整五年。这不仅让美国海军的预算压力陡增,也严重影响了整个航母战斗群的排布计划。 到了2025年,美国西太平洋的航母部署更是出现了“空窗期”,因为福特级的频繁故障和建造延误,导致美军在这一战略要地缺乏足够的航母存在。 对于全球安全格局来说,这是一件大事——美军曾希望用航母维持远东的威慑力,但现在却因为自身航母问题,战略威慑力大打折扣。 国会自然坐不住,开始讨论是否要缩减福特级建造计划,将原本计划的十艘削减到五艘。这意味着,美国耗费百亿美金的野心项目,可能连半数都实现不了。
马伟明猜中了,百亿核航母变成烂尾工程,军方给出最后的期限,中国教授竟然预言了美国
官芊芊
2025-10-22 15:37:10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