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突然宣布!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放出重磅消息,宣布欧盟准备在一些战略领域引入“欧洲制造”的公共采购标准,并且要下血本加大对汽车和电池这些命脉产业的扶持。这无疑是欧盟在“战略自主”道路上迈出的又一关键步。 这事儿听起来挺带劲的,欧盟终于要撸起袖子自己干了。想想看,过去这些年,欧洲在汽车和电池这些行业可没少受外头的影响,尤其是亚洲和美国那边动不动就卡脖子。现在冯德莱恩一开口,感觉欧盟是要硬气一回,把自家的产业扶起来。说白了,就是不想再依赖别人,免得哪天供应链一断,整个经济都跟着抖三抖。战略自主嘛,听着挺高大上,其实就是想自己说了算,别老看别人脸色。 但咱们得琢磨琢磨,这“欧洲制造”的标准真能那么容易落地吗?公共采购这东西,说白了就是政府花钱买东西,现在非要优先买欧洲货,那得问问欧盟内部能不能拧成一股绳。你看,德国可能想着推自己的汽车,法国惦记着核能或者航空,意大利又可能担心小企业吃亏。大家利益不一样,搞不好就吵成一团。再说了,钱从哪儿来?冯德莱恩说“下血本”,可欧盟的预算本来就紧巴巴的,各国还得为分摊吵翻天。要是真砸钱,最后可能还是老百姓买单,税一加,物价一涨,普通人日子更难过。 其实,这种保护主义的苗头挺危险的。欧盟总说支持全球贸易,现在突然搞“欧洲制造”,这不是自己打脸吗?外面那些贸易伙伴,比如中国和美国,肯定不乐意。中国在电池领域可是巨头,欧盟这么一搞,人家说不定就反手来个限制,到时候贸易战一开打,谁都捞不着好。再说了,全球供应链早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硬要拆开,效率肯定掉下去。你看电动车电池,现在大部分原料还得从非洲或亚洲进口,欧盟自己一时半会儿哪能全包圆?搞不好最后成本飙高,车价涨了,消费者还得骂街。 另一个问题是,欧盟这么干真能提升竞争力吗?战略自主听着美好,但历史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保护,往往越搞越落后。你看以前有些国家搞进口替代,结果产业没起来,反而养出一堆懒汉企业,靠补贴混日子。欧盟要是光靠采购标准护着自家产业,那创新动力可能就没了。企业一看,反正政府兜底,谁还费劲去研发新技术?长远看,这反而会拖慢欧洲的科技步伐。别忘了,现在全球都在拼人工智能、绿色能源,欧盟要是只顾着内卷,可能就错过下一波浪潮了。 话说回来,冯德莱恩这招也不是全没道理。地缘政治这么乱,俄乌战争一闹,欧洲人都怕了,觉得得有自己的底气。汽车和电池确实是命脉,电动车转型要是慢了,整个行业都可能被甩开。欧盟这么扶持,短期内可能真能催生一些本土巨头,就像空中客车那样,慢慢站稳脚跟。但关键是怎么平衡,既不能太保守,又不能太冒进。最好是多搞点国际合作,边扶持边开放,让竞争逼着企业进步。 总之,欧盟这一步迈得挺大,但路上坑不少。战略自主不是喊喊口号就行,得看实际行动能不能跟上。要是光顾着政治正确,忽略了市场规律,最后可能事倍功半。咱们得盯着点,看欧盟怎么在自主和开放之间找平衡。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欧盟 欧盟委员会 欧盟政策 欧盟法令 欧盟新法案 欧盟能源新政 德国冯德莱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