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新闻! 中美两国共同宣布! 10月25日,中美两国经贸团队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开谈了,算上这次,今年中美已经坐下来聊了五回经贸事儿,之前在日内瓦、伦敦都谈过好几次 单看“一年五谈”的频率,很容易让人觉得中美经贸关系在回暖,毕竟愿意坐下来聊总比剑拔弩张强。但细品谈判的细节和背后的博弈,就会发现这种“高频对话”更像一种表面热闹,核心分歧压根没解决,甚至藏着更深层的较量。这次吉隆坡的谈判地点选在默迪卡118大厦,双方入场方式都透着戏剧性——中方代表团从正门光明正大地走进镜头,美方却绕开媒体从特殊通道入场,这姿态上的反差,早就把“各有算盘”写在了脸上。 大家最关心的肯定是谈了啥,其实筹码早就摆上台面了。中方盯着的是美国的高关税和芯片封锁,这些“卡脖子”的事儿直接戳着产业链的痛处;美方则拿着稀土管制、大豆采购和芬太尼说事儿,想借着这些话题扭转贸易逆差的说法。更值得注意的是,美方还藏了条“暗线”,想让中方切断和俄罗斯的原油贸易,这事儿直接被中方以“正常经贸”顶了回去。说穿了,双方都是奔着自家利益来的,所谓的“磋商”更像互相试探底线,根本不是奔着“共赢”去的。 最该警惕的是美国这套“边谈边施压”的套路。一边说着要沟通,一边把“国家安全”当挡箭牌,在高科技领域搞“小院高墙”封锁,华为、中兴这些企业受的制裁至今没解除。雷蒙多之前就放话,国家安全问题没得商量,说白了就是想靠技术封锁按住中国的发展。更讽刺的是,美方加征的关税让美国消费者买东西更贵了,芯片制裁还导致全球芯片短缺,可他们压根不管这些反噬,眼里只有霸权那点事儿。 有人说中美经贸相互依存,确实有数据能佐证——美国37%的大豆出口靠中国,苹果在华销售额能到690亿美元;中国半导体设备90%依赖进口,这些联系看着紧密。但美国偏要逆着市场规律来,搞“友岸外包”想重构产业链,试图把中国踢出去。这种“既要利益又要霸权”的矛盾心态,让谈判很难有实质性进展。就像这次谈关税休战期能否延长,美方口头上松口说取消部分关税,却把关键领域的筹码攥得死死的,说白了就是想“低成本换利益”。 高频谈判不是“关系缓和”的遮羞布,更像是中美经贸博弈的新形式。美国想靠对话逼中方让步,中方则想通过沟通打破封锁,这种目标上的根本冲突,让“谈了五次”的意义大打折扣。真正的合作得基于平等和尊重,而不是一边举着制裁大棒,一边喊着沟通口号。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中美关系 中美贸易关系 中美经济贸易 中美贸易新政 中美商贸会谈 中美新一轮谈判 中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