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杭州一名女子独自驾车行驶在高速上,途中突感胸口阵阵压迫,呼吸急促、头晕目眩。她强撑着把车停进应急车道,拨通求助电话时几乎说不出话,只能发出微弱的喘息声。幸亏接警员凭借异常的呼吸声判断出事情紧急,迅速联动交警展开救援。几分钟后,民警赶到现场,将她送医抢救,捡回一条命。整段过程惊险万分。 接警员王芳那天刚处理完一个货车抛锚的求助,电话又响了。听筒里传来的不是预想中的“喂,你好”,而是一阵接一阵的、带着杂音的喘息,像被捂住嘴似的,断断续续。她心里一紧,这种声音不寻常——之前培训时看过案例,心梗或脑梗患者发作时,往往因为缺氧说不出完整的话。“您好?能听到我说话吗?”她尽量让声音柔和,手指已经下意识地按下了录音键,另一只手摸到了“紧急联动”的红色按钮。 喘息声里突然夹杂着“呃…车…”的气音,王芳赶紧追问:“您在车里对吗?现在是在高速上吗?”电话那头没回应,只有更急促的呼吸。她想起老同事说的“无声求助信号”,急忙说:“要是在高速上,看看旁边有没有绿色的路牌,上面有公里数,比如‘K234’,能看到的话就敲三下车窗。”她屏住呼吸等了几秒,听筒里传来“咚、咚、咚”三声闷响,虽然轻,但足够让她确认:对方能行动,而且在看路牌。 这时候系统弹出了来电号码的基站定位,显示在杭州绕城西复线富阳段附近。王芳立刻对着对讲机喊:“富阳段温州方向,紧急求助!一辆可能打着双闪的车,车主无法说话,刚敲了车窗!”同时她继续对着电话说:“别怕,我们已经让交警过去了,你把双闪打开,坐在座位上别动,深呼吸,尽量放松。”话音刚落,电话那头传来“嘀嘀”两声,是双闪灯的提示音——原来女子一直没挂电话,手机就放在中控台上。 交警老赵当时正在距离富阳段3公里的服务区休息,接到指令抓起帽子就往外跑。警车刚拐上主路,他就打开了警笛和喊话器:“前方车辆注意,紧急救援,靠右让行!”高速上车流不算少,但听到警笛,司机们都很配合,纷纷往右侧车道靠。他盯着路边的公里牌,K231、K232…到K234时,果然看到应急车道上停着一辆白色小轿车,双闪灯正一明一暗地闪着。 老赵停下车跑过去,拉开车门就闻到一股冷汗的味道。女子蜷缩在驾驶座上,脸色白得像纸,嘴唇发紫,手还死死抓着方向盘。“同志,我们来了!”他一边说一边摸她的脉搏,又快又弱。副驾座位上扔着个包,老赵想起王芳说的“敲车窗”,估计药可能在包里。拉开拉链,最上面就是个棕色药瓶,标签写着“硝酸甘油”。他倒出一片放在女子舌下,又把座椅靠背调低,让她半躺着。 救护车这时也到了,医护人员抬着担架跑过来。老赵帮忙把女子移到担架上,不忘把药瓶递给医生:“刚含了一片这个,她自己指的包。”看着救护车闪着灯离开,他才松了口气,掏出手机给王芳发了条信息:“人接到了,送医院了。”王芳回了个“好”,后面跟了个笑脸表情,她知道,这又是一次和死神赛跑的胜利。 后来女子康复出院,特地给指挥中心送了面锦旗,说自己那天出门前就有点胸闷,想着“忍忍就到了”,要不是接警员没挂电话,交警来得快,自己可能就醒不过来了。老赵听了直摆手:“换谁都会这么做,你能及时停车、没挂电话,这才是关键。” 总结:这事儿让人明白,遇到突发状况,“别硬撑”是底线,但“会求助”更重要——像这位女子那样,即使说不出话,也能用敲车窗、按喇叭回应;而接警员的冷静引导、交警的快速反应,更像是一张隐形的安全网,兜住了每个可能坠落的瞬间。高速路上,平安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是你我他共同的守护。 信源:人民日报
6月8日,杭州一名女子独自驾车行驶在高速上,途中突感胸口阵阵压迫,呼吸急促、头晕
乘风的星辰
2025-10-23 08:21:37
0
阅读: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