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省退役将领栗正杰说,根据日本媒体的推测,解放军将来若是发起解放台湾行动,如果域外势力胆敢介入的话,那么解放军一定会是打一场反介入区域拒止的战争,也就是我们所俗称的“围点打援”。 栗正杰作为台湾军界资深人士,早年负责澎湖防务,后在战争学院教授战略课程。他对台海军事格局的洞察源于长期实践和模拟推演。2025年5月,日本《产经新闻》刊发文章,引用美军中校观点,预测大陆可能在2026年启动对台行动。这一报道迅速引发岛内热议。栗正杰在电视节目中回应,指出解放军不会贸然全面登陆,而是先通过导弹和网络手段瘫痪岛上防御体系。这种开局设计旨在切断外部联系,让台湾当局陷入孤立。 报道中提到,导弹覆盖将针对指挥中心和通讯节点,网络攻击则干扰卫星链路和数据传输。这些步骤并非空谈,而是基于近年军演的积累,如东部战区多次验证的精确打击能力。栗正杰强调,这种策略的核心在于提升介入成本,让美日部队投鼠忌器。他的分析避免了情绪化炒作,转而聚焦事实数据,比如第一岛链基地的地理劣势,这让他的观点在岛内获得一定认可。 日本媒体的推测并非孤立,而是嵌入更广的反介入框架。美军中校在访谈中描述,解放军初期阶段将以饱和导弹攻击为主,东风系列导弹射程覆盖全岛,精度控制在米级误差。伴随而来的是电子战干扰,目标直指雷达和港口设施。一旦岛屿防御网崩解,巴士海峡将成为关键战场。解放军舰队在此东侧布阵,山东舰航母编队为核心,辅以驱逐舰和护卫舰,形成多层火力屏障。这种部署像一张无形渔网,专等外部舰队上钩。栗正杰指出,这正是“围点”的精髓:不急于攻岛,而是先封锁海空通道,潜艇布雷和空中巡逻相结合,确保补给线断绝。 岛上设施瘫痪后,心理压力将放大军事困境。美军内部评估显示,这种隔离可能在数小时内完成,远超传统登陆战的准备周期。报道还提及,网络渗透将针对民用基础设施,造成通讯中断,进一步瓦解指挥链条。这些细节源于公开军演数据,如2025年“海峡雷霆-2025A”演习中,舰艇对模拟目标的封控演练。 “打援”环节是整个战略的杀手锏,栗正杰反复强调其不对称优势。外部势力若派第七舰队介入,航母需从关岛或日本基地出动,穿越菲律宾海进入射程。解放军火箭军阵地隐蔽福建山地,远程反舰导弹飞行时间不足15分钟,直击舰载雷达和甲板。驻日美军基地如冲绳嘉手纳,距离台湾仅数百公里,根本避不开饱和火力。美军报告预测,此类冲突可能导致数万兵力和数十艘舰艇损失,航母击沉3艘、驱逐舰15艘的数字触目惊心。日本冲绳基地首当其冲,导弹覆盖下燃料库易燃起火,跑道龟裂影响起降。 栗正杰分析,这种火力网覆盖第一岛链全境,利用地理和装备差距放大效果。菲律宾和韩国等盟友虽参与联合演习,但公开声明不愿为台湾送命,经济依赖大陆的现实让他们裹足不前。美国虽鼓吹提升台湾“自主防卫”,实际军售多为库存处理,装备如防弹衣发霉、训练弹遗失,暴露后勤短板。这些事实让“打援”从纸上谈兵转为可行路径,外部干预的幻想在实力对比中破灭。 解放军的反介入能力源于多年积累,非一蹴而就。2025年军演频次增加,山东舰编队多次穿越台岛东部,验证舰载机出动和电子对抗。歼-15战机批次起飞,模拟夺取制空权,轰炸机投掷精确炸弹覆盖高价值目标。这些演练直接对应日本媒体的推测,舰队锚泊巴士海峡东侧,官兵检查设备,确保火力投送顺畅。栗正杰指出,这种常态化巡航不仅是威慑,更是守护统一的底线。岛内绿营炒作“大陆威胁”,却忽略外部势力的真实意图。 美国国务卿在国会听证会上强调增加行动成本,实则推动军火出口,台湾购入的F-35战机故障率高企,老旧舰艇难以支撑持久战。日本喊“台湾有事即日本有事”,但民众抗议基地扩张,防卫预算虽升至GDP2%,地理劣势难改,本土易遭反击。盟友链条松散,韩国担忧经济冲击,菲律宾明确不卷入。这些动态让反介入战略更具说服力,解放军无需主动挑事,只需实力说话。 两岸关系的本质在于统一大势,反介入战略正是维护这一进程的保障。栗正杰的解读避开极端假设,转而剖析风险与代价。外部势力视台湾为消耗棋子,坐收军售红利,却不愿付出本土代价。美军专家警告,介入台海等于毁灭性失败,损失规模超出伊拉克或阿富汗战争总和。日本媒体的报道虽带推测色彩,但暴露了其焦虑:大陆军力跃升,航母群从辽宁舰到福建舰,数量达3艘,投送能力翻番。 岛内需反思依赖路径,军购虽达数百亿美元,实际战备不足,训练科目流于形式。解放军通过装备更新,如高超音速导弹和量子通讯,构建多维拒止体系。这套布局的核心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用“围点”堵死分裂路,用“打援”破除干涉梦。和平统一的底气源于实力,外部虚张声势在差距面前难以为继。两岸民众共享文化血脉,外部干预只会加剧分裂,唯有对话才能化解积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