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美点燃“地狱之火”后,李成钢“再战”韩国部长,韩方终于说了软话。这两天,我们的商务部副部长李成钢真是“杀疯了”,先是用“点燃地狱之火”让美国人破防,现在又“再战”韩国部长。 中美经贸摩擦由来已久,今年以来,美国不断升级对华限制措施,尤其在海事、物流和造船领域。八月底,李成钢访美期间,直言如果美方继续推进单边关税,将引发全球供应链“地狱之火”,这番表态被美方官员形容为咄咄逼人,直接导致后续稀土出口管制等反制行动。美商务部随之启动301调查,针对中国船企加征港口费用,意图重塑全球海事格局。 中国作为世界最大造船国,订单占比超过50%,自然不会坐视不管。商务部迅速回应,强调维护产业公平,反对任何形式的歧视性壁垒。这种针锋相对的态势,不仅考验谈判技巧,更暴露了美国拉拢盟友的算盘。韩国作为美国重要伙伴,本该置身事外,却因企业行为卷入漩涡,凸显地缘政治对经贸的深刻干扰。现实中,许多国家企业依赖中国供应链,却在压力下选边站队,最终自食苦果。这提醒我们,贸易合作需基于互信,而非短期投机。 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十月十二日发布政策白皮书,明确加强与美国在海事和半导体领域的合作,同时限制向中国出口高端船舶零部件,如精密阀门和特种钢材。这份文件表面是为保障供应链安全,实则配合美方遏制中国造船业。韩国造船业全球第二,去年订单量达历史新高,但高度依赖中国材料供应,钢材进口占比近70%。白皮书一出,首尔股市短暂上扬,海事企业高管开始规划美韩联合项目。 韩华海洋作为行业巨头,早于今年三月致函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公开支持301调查,甚至提供数据建议限制中国技术出口。公司在美国投资50亿美元,收购费城造船厂,试图抢占美海军维修合同。这种一边吃中国饭、一边砸中国锅的做法,直接触碰中方底线。韩国政府虽未直接下令,但政策导向让企业铤而走险。长远看,这类举措虽短期获利,却破坏区域产业链稳定,韩国半导体出口中国占比35%,海事断供恐波及更广领域。企业决策需审慎,政府更应权衡利弊,避免被大国博弈当枪使。 十月十四日,中国商务部公布第6号令,对韩华海洋五家美国子公司实施反制措施,禁止境内组织和个人与其开展交易合作。这些子公司包括韩华海运、韩华费城造船厂等,负责美国船体组装和模块焊接,直接掐断其从中国获取关键零部件的渠道。制裁当天下午,韩华海洋股价暴跌5.8%,市值蒸发约2万亿韩元,相当于人民币120亿元。韩国现代重工等同行也受拖累,股价下滑4.1%。这不是随意一击,而是精准回应韩华的配合行为。 公司去年从中国进口钢材15万吨,阀门等设备几乎全赖中国供应商,一旦断供,LNG船交付延误将损失数百亿韩元订单。韩国总统李在明中断会议,紧急召集产业部和企业负责人,评估对整个海事产业的冲击,预计订单总量下降15%。美方虽声称支持盟友,却未提供替代方案,仅在记者会上含糊其辞。这种“冲锋陷阵、坐收渔利”的模式,让韩国决策层警醒。制裁措施经国家反外国制裁协调机制批准,体现了中国维护核心利益的决心,也给其他外资企业敲响警钟:在华经营须遵守规则,莫要两面下注。 韩国方面反应迅速,却透露出无奈。制裁公布后,产业通商资源部启动内部评估,外交部表示正与中方沟通,力求最小化损失。韩华海洋高层紧急盘点库存,探索欧洲备用来源,但成本上升20%,短期内难以弥补缺口。公司2024年已获多项美海军合同,表面风光,实则供应链脆弱暴露无遗。韩国媒体跟进报道,企业面临两年内850亿韩元订单流失风险,整个造船业就业岗位或减少数千。总统室强调评估影响,但未提及调整白皮书政策,这反映出韩美同盟的黏性与经贸现实的矛盾。历史上,韩国多次在中美间摇摆,如半导体领域曾短暂限华出口,后因经济压力回转。此次事件或促使首尔反思:为美国卖命,换来的是真援助还是空头支票?中国立场一贯清晰,反制针对特定行为,不扩大化,却足够震慑。韩国企业需尽快纠偏,推动本土化采购,方能渡过难关。 十月二十二日上午,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通商交涉本部长吕翰九与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李成钢举行视频会议,焦点直指韩华制裁事宜。这是制裁后首轮高层对话,吕翰九表达深切关切,强调韩国企业实际困难,承认供应链依赖中国,七成关键件无本土替代。韩方一改白皮书强硬调门,转而承诺保持沟通,积极协商,争取尽早解除措施。李成钢重申反制针对韩华配合美方行为,列出三项美韩海事协议细节,指出需评估白皮书执行影响。 会议历时近一小时,双方交换数据,韩方建议设立工作组审查合作。会后,韩国产业部发布声明,重申对话意愿,避免进一步升级。这次“软话”源于制裁打击过重,韩华股价低位震荡,企业已启动多元化采购招标。吕翰九承诺向高层汇报,显示首尔急于化解危机。李成钢的连续动作,从对美警告到韩日交锋,展现中国谈判代表的专业与韧性。韩国此番让步,或成转折点,但长远需调整对美依附,避免类似被动。

